题目内容
【题目】近年来,多次发生煤矿瓦斯燥炸事件。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的“头号杀手”。
(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矿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除了液氮汽化使温度降低外,还因为_________.
(3)检测人员抽取了某矿井气体样品X,X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探究装置(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
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气体燃烧装置后应该连接的导管序号是a→_______.
②若装置I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Ⅲ增重3.6g,装置Ⅳ增重2.7g,则可判断气体样品X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 不助燃,不可燃 d→e→b→c 甲烷和一氧化碳
【解析】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1)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除了液氮汽化使温度降低外,还因为不助燃,不可燃。
(3)①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的检验应该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否则会影响水的检验,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并且要长管进,短管出,气体燃烧装置后应该连接的导管序号是a→d→e→b→c。
②若装置I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没有二氧化碳,装置Ⅲ增重3.6g,则生成3.6g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装置Ⅳ增重2.7g,说明生成了2.7g水,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则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8:30,而甲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气体样品X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题目】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不相等; 猜想Ⅱ: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 组 | 乙 组 | |
实验方案 (反应后略) | ||
实验现象 |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结论 | 猜想Ⅰ正确 | 猜想Ⅱ正确 |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_(填序
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二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题目】日常生活中常采用煮沸方法将硬水软化。这种方法一定可靠吗?
(查阅资料)水的硬度由水中所溶解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引起的,硬水中所溶解的钙镁化合物可分为两类:钙、镁的碳酸氢盐,如Ca(HCO3)2等;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如CaCl2等,一般所说水的硬度是由上述两类化合物引起的。
(设计并实验)小明为方便研究准备了碳酸氢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来代表两类不同的钙、镁化合物。
实验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分别取5mL的碳酸氢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于A. B两支试管中,同时加热 | 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有沉淀产生,B试管无明显现象 |
② | 在上述实验后,分别滴加4滴肥皂水,振荡 | A试管中有大量的泡沫,B试管中泡沫较少 |
(得出结论)
(1)煮沸实际上只能降低____________所引起的水的硬度。实验中A试管中碳酸氢钙分解除产生沉淀外,还生成了另外两种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①小芳同学提出,若向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室中一般可通过___________来降低水的硬度,硬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危害,请写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向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CO2气体,会得到Ca(HCO3)2溶液。利用pH传感器测定在此操作过程中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写出两条现象或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