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思与行是学习物理的核心素养。在一次物理课上,老师演示了甲图所示的一个物理现象,小孙同学由此思考,水的落地点到瓶子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着他在脑海中构建了这个问题的物理模型,如图乙所示:即实际上问题就是被水平抛出的小球,它的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经过观察思考并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小孙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小球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小球的高度H有关
猜想二:小球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被抛出时的初速度v有关
然后,小孙选取了一个钢球,利用高度可调的桌子,与比较光滑的斜面组成图丙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和相关测量,得到了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同一钢球,H=1.0m | ||
次数 | 小球高度h/m | 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s/m |
1 | 0.1 | 0.63 |
2 | 0.2 | 0.89 |
3 | 0.3 | 1.09 |
(1)在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其目的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__(选填“A”或“B”);
A.使钢球到达桌面的速度不同 B.使钢球到达桌面的速度相同
(2)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等效特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猜想___________(选填“一”或“二”)是正确的。
【题目】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多次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将现象、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A到璃板的距离/cm | 3.50 | 5.00 | 8.00 | 10.00 |
B到玻璃顿的距离/m | 3.52 | 5.00 | 8.10 | 10.00 |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相等 | 相等 | 相等 | 相等 |
进一步实验与分断,可以得到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______;
(2)小明照镜子时,他从与镜相距1m处移动至3m处时,他和像之间的距离改变了______________m当他远离镜子移动时,他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