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经济。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趋向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

   官僚资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封建地主经济一农民个体经济一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以上。

   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完成。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合作社:从1953年起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跟踪思考

   过渡时期,中国出现了哪五种并存的经济形式?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③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⑤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⑥“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的口号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2)表现: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0  444026  444034  444040  444044  444050  444052  444056  444062  444064  444070  444076  444080  444082  444086  444092  444094  444100  444104  444106  444110  444112  444116  444118  444120  444121  444122  444124  444125  444126  444128  444130  444134  444136  444140  444142  444146  444152  444154  444160  444164  444166  444170  444176  444182  444184  444190  444194  444196  444202  444206  444212  444220  4470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