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图6中.甲所示的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mm,图乙为某一寒暑表刻度的一部分.其读数为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度尺上位置如图丙所示.测物体的质量是 g.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24816[举报]
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4)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如图甲,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种方案)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
水平
位置达到平衡状态.(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F1L1=F2L2
F1L1=F2L2
.他这样得出结论是否合理?不合理
不合理
;为什么?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只有一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只有一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的平衡有影响
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的平衡有影响
.(4)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如图甲,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种方案)①
右端第4格挂3个钩码
右端第4格挂3个钩码
;②在右端第3格挂4个钩码
在右端第3格挂4个钩码
.(1)如图,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2)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他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
1
mm,物体A的长度为3.40
3.40
cm.(2)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他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左
端调.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52
52
g.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1(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20
20
cm3.小石块的密度是2.6×103
2.6×103
kg/m3.(1)如图1,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mm.
(2)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g取10N/kg).实验步骤如下:
a.按如图2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N.
b.如图2乙将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
c.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a. 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保留一位小数).
b.由记录数据分析,两次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g取10N/kg).实验步骤如下:
a.按如图2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b.如图2乙将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c.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
(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试验 序号 |
钩码重量 G/N |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
绳端的 拉力F/N |
绳端移动 的距离s/cm |
机械 功率η/% |
① | 4 | 10 | 1.8 | 30 | 74.1 |
② | 6 | 10 | 2.4 | 30 |
b.由记录数据分析,两次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