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③8.7.138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85995[举报]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9/116/16ecf538.png)
运动距离s(m) | 0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运动时间t(s) | 0 | 2.4 | 4.2 | 6.3 | 7.8 | 9.0 | 10.0 | 11.0 | 12.0 | ||||||||
各段速度(m/s) | 2.08 | ① | 4.76 | 6.67 | 8.33 | ② | 10.0 | 10.0 |
(2)根据(1)作出的s-t图知,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请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处的数据:
①
2.78
2.78
(m/s);②10.0
10.0
(m/s).(3)本次实验中,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15Ns/m,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0.8
0.8
(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若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则P=1500
1500
W.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如图1第一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上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测运动时间.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第二小组通过测出自行车在各点的速度,作出了V-S图(图2).第9秒时运动了40m的数据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
(1)第一小组的同学通过分析认为:因为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
速度.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为多少?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速度为
6m/s时的加速度多大?
(2)第二组的同学结合图和(其曲线与横坐标在S=40m内所围的面积总为56格),测出的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
![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8/2/5d03cb88.png)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运动距 离s(m) | 0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运动时间t(s) | 0 | 2.4 | 4.2 | 6.3 | 7.8 | 9.0 | 10.0 | 11.0 | 12.0 | |||||||
各段速度(m/s) | 2.08 | 2.78 | 4.76 | 6.67 | 8.33 | 10.0 | 10.0 | 10.0 |
(1)第一小组的同学通过分析认为:因为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
速度.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为多少?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速度为
6m/s时的加速度多大?
(2)第二组的同学结合图和(其曲线与横坐标在S=40m内所围的面积总为56格),测出的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
![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8/2/5d03cb88.png)
(2009?浦东新区二模)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某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8/25/c63ff8a2.png)
(1)以纵轴代表自行车运动的距离s,横轴代表运动的时间t,试作出s-t图.
(2)根据(1)作出的s-t图知,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请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处的数据:①
(3)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8/25/c63ff8a2.png)
运动距离s(m) | 0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运动时间t(s) | 0 | 2.4 | 4.2 | 6.3 | 7.8 | 9.0 | 10.0 | 11.0 | 12.0 | ||||||||
各段速度(m/s) | 2.08 | ① | 4.76 | 6.67 | 8.33 | ② | 10.0 | 10.0 |
(2)根据(1)作出的s-t图知,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请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处的数据:①
2.78
2.78
(m/s);②10.0
10.0
(m/s).(3)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0.8
0.8
;若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则P=552
552
W.在“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中,一小组的同学测得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1)如图甲为实验器件.实验中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的体积则通过
(2)利用DIS实验软件上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上述数据生成的PV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的曲线称为“等温线”.接着该组同学保持密闭的气体质量不变,又用热毛巾包着注射器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若将第二次测量的数据仍画在右图中,请你在图中画出第二次实验的等温线
(3)为了验证“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假设,该组同学利用上述数据作I/P-V图象,如下图丙所示,发现图线没通过原点,与横坐标有一段截距,请分析误差的原因是: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10/87/de3e8604.png)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P(kPa) | 101.3 | 111.2 | 123.5 | 138.7 | 158.3 | 184.3 |
V(ml) | 10 | 9 | 8 | 7 | 6 | 5 |
注射器
注射器
获得.(2)利用DIS实验软件上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上述数据生成的PV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的曲线称为“等温线”.接着该组同学保持密闭的气体质量不变,又用热毛巾包着注射器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若将第二次测量的数据仍画在右图中,请你在图中画出第二次实验的等温线
(3)为了验证“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假设,该组同学利用上述数据作I/P-V图象,如下图丙所示,发现图线没通过原点,与横坐标有一段截距,请分析误差的原因是: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10/87/de3e8604.png)
(2011年福建六校联考)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第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 m、10 m、20 m、30 m、…70 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测运动时间.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运动距离s(m) |
0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运动时间t(s) |
0 |
2.4 |
4.2 |
6.3 |
7.8 |
9.0 |
10.0 |
11.0 |
12.0 |
各段速度(m/s) |
|
2.08 |
2.78 |
4.76 |
6.67 |
8.33 |
10.0 |
10.0 |
10.0 |
第二小组通过测出自行车在各点的速度,作出了v—s图4-2-9.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 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整个过程中该学生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
图4-2-9
(1)第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析认为:因为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则在20 m~3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 m~4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为多少?被测学生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速度为6 m/s时的加速度为多大?
(2)第二小组的学生结合图和曲线(曲线与横坐标在s=40 m内所围的区域共56格),测出的被测学生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