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仿佛就在昨日。铭记中,地震的伤痛时时从心头掠过。
我们还会清晰地记得震后电视报道中那一幕幕让人垂泪的景象:废墟旁那一个个寻找亲人的身影,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儿唤母声,那一幕幕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救人壮举……
一年,似乎又在岁月的尽头。飘逝中,地震的阴霾已经烟消云散。
五一前夕,到四川灾区旅游的旅客日渐增多。媒体报道,不少游客在灾区的废墟上“雀跃”拍照,作出种种“欢呼”状,引起当地受灾群众的强烈反感。
……
请就以上材料,认真思考,自定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东营一中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
1、选D A.估量(liánɡ)间隔(jiàn) B.规矩(轻声) C.嫉恨(jí)
2、选 B A. 准备就绪 C.呵斥 买椟还珠 D. 坚如磐石
3.选C
4、选B A.“防止……不发生”否定失当 C.“晚上来的人”有歧义 D. “幸福是……评价”搭配不当
5、选D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 “而在萧墙之内也
”--助词“的”
6、选C 7、选C 均为使动用法 8、选 B 9、选A 10.A(怨:痛恨。)
11.B 12.C
13.(1)现在智伯知遇我,我必须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3)略
14.(1)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吟咏,郑谷《菊》诗赞扬了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郑思肖《画菊》诗则歌颂了人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铮铮节操。(4分。每答对一首诗赞颂的人的品格2分,意思与参考答案接近即可。)
(2)象征或对比。
两首诗都托物言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两诗句句切合菊花的特点,又句句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逼真、生动形象,又富有内蕴和风骨。在诗中,菊花都被人格化了,两首诗中的菊,简直就是两位诗人自己的象征。
郑谷诗将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对比,突出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郑思肖诗则将菊花与百花对比,突出了菊花特立独行、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4分。手法答对1分,分析该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到位3分。意思与参考答案接近即可。)
15.略每小题一分
16. ②“横扫”与“排行榜”不搭配,改为:横扫……市场。
③④“既……又”所引的内容调换
⑤纽约时报,应加书名号。
⑥“风靡一时”形容事物、爱好、衣饰等在一个时期内极为流行,改为;“一举成名”。(每小题1分,全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