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材料二(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3分)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5分)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3分)
(4)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