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
(1)手工业
时期 |
铸造业 |
陶瓷业 |
纺织业 |
造船业 |
其他 |
夏商西周时期 |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
出现原始瓷器 |
西周平织和斜纹提花织物 |
|
漆器制造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于造车 |
春秋战国时期 |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器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
|
漆器采用夹纻技术;用曲造酒;井盐、池盐、海盐的开发;工艺著作《考工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
南方生产青瓷,北方生产白瓷 |
吴国八倍之蚕、蜀锦 |
|
造纸技术进步,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建业和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
隋唐时期 |
|
唐三彩、秘色瓷 |
|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
特点:A产地分布广;B生产规模大;C产量多;D分工细;E技艺水平搞,融入外来风格 |
明清时期 |
A生产工具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种类增加;C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D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E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2)商业、城市的发展
时期 |
商品种类 |
市场形成 |
城市兴起 |
货币演变 |
对外贸易 |
商周时期 |
|
|
商朝都城 |
商以贝未货币 |
|
春秋战国时期 |
各地土特产交流 |
中原市场形成 |
许多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
|
|
隋时期唐 |
|
固定的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的出现,唐朝晚期出现夜市,农村出现草市 |
长安、洛阳(北方) 扬州、成都(南方) |
隋朝: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 |
允许外商自由贸易 |
明清时期 |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
国内市场扩大 |
北京、南京, 江浙地区:市镇 |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 |
(3)交通的发展
①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
②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③两汉:A丝绸之路:
a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
c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
a时间:汉武帝以后
b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c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④隋朝:A开通大运河;B修筑北方驰道。
⑤唐朝:A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欧洲、非洲。
B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1、古代的赋税制度
名称 |
时间 |
主要内容 |
作用或影响 |
相地而衰征 |
春秋齐国 |
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
承认土地私有 |
初税亩 |
春秋鲁国 |
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
承认土地私有 |
编户制度 |
两汉 |
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 |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
租调制 |
北魏 |
受田农民须交纳租、调,丁男要服兵役、徭役 |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 |
租庸调制 |
唐朝 |
受田那么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
两税法 |
唐朝 |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北宋 |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纳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
一条鞭法 |
明朝 |
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征收银两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地丁银 |
清朝 |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