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考只有选择题(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别。
1.对应试者而言,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必须加强对高考选择题编制思路、干扰项设置方法的认识和了解。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其干扰项设置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方法之一,偷梁换柱法。此种方法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调换命题或移花接木等手法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如:2003年文综高考第16题:“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答:B]”
这道题的A项就是把“庸”的规定偷换成不是租调制的内容,造成考生判断失误。
(2)方法之二, 因果混置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原因和结果混置,以混淆视线,惑人视听。
如:2003年文综高考第11题:“该地区(指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答:A]”
该题中的B、D项其实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生不加辩析,便会掉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中。
(3)方法之三,以偏概全法。这种设计往往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如:2004年文综高考北京卷第23题:“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B]”
本题B项中的“消除”就是设置审题障碍、以偏概全的典型方式和手法。
(4)方法之四,舍本求末法。此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与根本的、主要的因素分庭抗礼,使考生不辨真象,求末舍本。
如:2003年文综高考第28题:“2003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
A.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D.立法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答:B]”
本题中的A、C、D都是“末”,只有B项是“本”之所在。
(5)方法之五,似是而非法。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备选项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
如:2004年文综高考全国卷第23题:“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答:A]”
这道题B、C都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是苏联撕毁中苏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是自然灾害,中苏关系开始改善是在20世纪80年代。
(6)方法之六,鱼目混珠法。这一设置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龙混杂,以扰乱学生正常思路,结果使考生往往目珠难分,求珠得目。
如:2004年文综高考第28题:“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答:A]”
本题中B、D项都是正确的说法,但是从题目限定来看是“主要表现”,只能选最主要的“珠”,而不是B、D的“鱼目”。
(7)方法之七,变换叙述法。
如:2004年文综高考第24题:“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C]”
此题中所列出的选项,都是教材上所没有的,而从本质上说是换了个说法而已。①③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故选C。但这种类型的题目,不细心的同学就容易上当而失误。
(8)方法之八,综合叠合法。目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上述七种方法来设置干扰项的,但有的题目还可能是几种方法的叠合体,辨析起来更须明察秋毫。
如:2003年高考第27题:“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外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答:A]
D.提倡实验科学
本题中A项是变换叙述法,B项是似是而非法,C项是以偏概全法,D项是鱼目混珠法。是一道综合叠合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