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阶段性的成果:
2、大事:(1)经济近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由传统文化开始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严复)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
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1905年)和近代教育体制的的建立。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
1、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明确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1949年-1952年,
(1)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国情),党和政府采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措施: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了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以稳定物价;
③统一财政经济,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④合理调整工商业,以发展生产。
结果:经过三年努力,物价稳定,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意义:为我国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
(2)面对新解放区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的现状,中央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
意义: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3、1953,中国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三大改造。
(1)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实施了“一五”计划(1953--1957)
成就: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①工业方面: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有高级合金钢、有色金属冶炼等新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②农业方面: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棉产量连续增产。③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新建了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西藏,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西藏的联系。
“一五”计划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三大改造(1953-1956底):
①对农业改造的原因和途径:原因是农民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发展大生产,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途径: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对手工业者改造途径:参加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途径:实行公私合营或全行业公司合营。
意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结果: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正确的路线和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5、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没有认识清楚国情;急于求成。
后果:“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6、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措施: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纠正“共产风”,精简城市职工,压缩城镇粮食供应。
意义:使国民经济全面好转,渡过严重困难时期。
7、1966-1976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革十年中,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按平常年景发展速度计算,损失约五千亿元。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对纠正“左倾”错误作出了重大努力;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竭力抵制,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仍有发展。
主要情况:农业方面: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增长较快,粮食稳定增长,棉花产量有所下降。
工业方面:新建胜利和大港油田,1976年原油产量比1966年增长五倍;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交通方面:建成成昆、湘黔、焦枝等铁路干线;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对内改革: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措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社会化服务和乡镇企业、集体经济。
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由单一公有制改为多种所有制;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
(2)对外开放:
目的: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过程:先建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开放一批沿海港口城市;成立海南省、上海浦东开放区;开放内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这个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10、1987年,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