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针对民族资本)
1、必要性: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
3、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
4、过程:[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
改造方式 |
生产关系变化 |
时 间 |
|
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 |
工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经销、代销 |
1.
生产资料私有 2.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
1953年以前 |
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
个别企业公私合私 |
生产资料公私共有 |
1954年至1955年 |
全行业公私合营 |
1.
生产资料国有 2. 资本家取10年股息(5%) |
1956年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一)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方针:政府引导,走集体化道路
3、方法: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4、好处:互补互足
5、过程:(由低级到高级)
时 间 |
组织形式 |
生产关系 |
成 果 |
1953年 以前 |
发展互助组为主 |
个体经营、集体劳动 (生产资料私有) |
1952年参加互助组农民占全国总农户的40% |
1953年-- 1955年底 |
办初级社为主 |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生产资料私有) |
1955年6月发展65万多个合作社,占农民总数的14% |
1956年 |
办高级社为主 |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按劳取酬 |
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的占全国农户的87.8% |
6、结果: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符合当时农民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