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物 理 试 题
本试卷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不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 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以下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B.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
C.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D.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于原子系统上,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
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大量采用环保新技术,如场馆周围的路灯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洗浴热水能过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等.太阳能产生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其反应方程是
( )
A.411H→42He+201e B.147N+42He→178O+11H
C.23592U+10n →13654Xe+ 9038Sr+1010n D.23892U→23490Th+42He
3.如图1所示,在同一平面内,大小分别为1N、2N、3N、4N、5N、6N的六个力共同作用于一点,其合力大小为 ( )
A.0 B.1N
C.2N D.3N
4.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从
A.仅减小弯道半径 B.仅增大弯道半径
C.仅适当减小内外轨道的高度差 D.仅适当增加内外轨道的高度差
5.如图2所示,在正四棱柱abcd―a′b′c′d的中心线OO′上有一根通有恒定电流的无限长直导线,比较各点的磁场 ( )
A.棱aa′上的各点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
B.棱ad上的各点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
C.棱a b上各点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
D.棱cc′上的各点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
6.仅采取下列中的某一个措施,能使如图3所示的理想变压器输出功率增加的是 ( )
A.增加负载电阻R的阻值
B.减小负载电阻R的阻值
C.增加副线圈的匝数n2
D.减少原线圈的匝数n1
7.如图4是一位同学设计的防盗门报警器的简化电路示意图.门打开时,红外光敏电阻R3受到红外线照射,电阻减小;门关闭会遮蔽红外线源(红外线源没有画出). 经实际试验,灯的亮灭确能反映门的开、关状态. 门打开时两灯的发光情况以及R2两端电压UR2与门关闭时相比( )
A.红灯亮,UR2变大
B.绿灯亮,UR2变大
C.绿灯亮,UR2变小
D.红灯亮,UR2变小
8.A、B、C、D、E五个小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地同时释放,从A球碰到地面的瞬间开始计时,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B、C、D、E四个小球依次落到地面. 图5给出的四幅图中能恰当表示五个小球刚释放时离地面高度的是 ( )
图5
9.如图6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在充电后不切断电源,此时板间有一电尘粒恰能在电场中静止. 若正对的平行板左右错开一些 ( )
A.带电尘粒将向上运动
B.带电尘粒将保持静止
C.错开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A到B
D.错开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B到A
10.如图7是验证楞次定律实验的示意图,竖直放置的线圈固定不动,将磁铁从线圈上方插入或拔出,线圈和电流表构参展的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各图中分别标出了磁铁的极性、磁铁相对线圈的运动方向以及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等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图7
11.如图8所示,两带电小球A和B各用细线悬挂于同一点,平衡时,两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且α>β.关于两球的质量m1和m2及电量q1和q2,可以断定 ( )
A.必有m1<m2 B.必有q1<q2
C.可能m1>m2 D.可能q1>q2
12.小铁块置于长木板右端,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t=0时使二乾获得等大反向的初速度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1铁块在木板上停止滑动,二者相对静止,此时与开始运动时的位置相比较,图9中哪一幅反映了可能发生的情况 ( )
图9
第II卷(共102分)
(一)选做题
请考生从下面给出的两组选做题中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答题(不能同时选做两组,否则选做无效,不能得分),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做题组对应的信息点涂满、涂黑.
第一组(13题):适合选修3―3(含2―2)模块的考生
二、非选择题12―14题为选做题,15―21题为必做题. 按题目要求作答. 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9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过图10所示的由A经B到C的状态变化.设状态A的温度为300K.则:状态C的温度TC= K;如果由A经B到C的状态变化的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做了400J的功,气体的内能增加20J,则这个过程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 J的热量.
第二组(14题):适合选修3―4模块的考生
14.(9分)图11表示一个向右传播的t=0时刻的横波波形图,已知波从0点传到D点用0.2s. 该波的波速为 m/s,频率为 Hz;t=0时,图中“A、B、C、D、E、F、G、H、I、J”各质点中,向y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最大的质点是 .
(二)必做题
15.(10分)用如图1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平衡摩擦力.
(1)某同学平衡摩擦力时是这样操作的: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慢慢垫高,如图12(乙),直到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木板向下滑动为止.请问这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如何进行?
答: .
图12
(2)如果这位同学先如(1)中的操作,然后不断改变对小车的拉力F,他得到M(小车质量)保持不变情况下的a―F图线是图13中的 (将选项代号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图13
(3)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f=50Hz. 图14是某同学在正确操作下获得的一条纸带,A、B、C、D、E每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标出.写出用s1、s2、s3、s4以及f来表示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a= . 根据纸带所提供的数据,算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6.(12分)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做了以下实验:
(1)用伏特表和安培表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中通过改变滑线变阻器电阻的大小,测量并记录多组路端电压和相应的电流值如下表所示(实验过程中读数和记录环节都没有出错),实验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由表中数据可判断他们所连接的电路可能是图15中的 (将选项代号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U/V
0.60
0.70
0.80
0.90
1.0
1.1
I/A
0.18
0.21
0.25
0.28
0.30
0.33
(2)用如图16中的电阻箱、电流表、开关和若干条导线测量一个表盘刻度和数字都模糊不清的多用表内的电池的电动势.
①用笔事线代替导线将图16中的器材连接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路.
②实验步骤如下表所示,请在空格中补充完整实验步骤中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连接好电路, ,闭合开关S.
第二步:调节电阻箱的阻值并读出其值(如R1、R2)和相应的电流表读数(如I1、I2).
第三步:求得电池的电动势为:E= (用R1、R2、I1、I2表示).
17.(13分)(1)卢瑟福通过 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果用带箭头的四条线a、b、c、d来表示α粒子在图17所示的平面示意图中运动的可能轨迹.请在图中补充完成b和c两条α粒子运动的大致轨迹.
(2)
18.(13分)如图18(甲)所示,在竖直向下的B=5T的有界匀强磁场中,有一个边长为
19(15分)如图19所示,绝缘水平板面上,相距为L的A、B两个点分别固定着等量正点电荷.O为AB连线的中点,C、D是AB连线上的两点,AC=CO=OD=DB=1/
(1)小滑块与水平板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OD两点间的电势差UOD;
(3)小滑块运动的总路程S.
20.(15分)如图20所示,竖直平面坐标系xOy的第一象限,有垂直xOy面向外的水平匀强磁场和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大小分别为B和E;第四象限的垂直xOy面向里的水平匀强电场,大小也为E;第三象限内有一绝缘光滑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半圆轨道,轨道最高点与坐标原点O相切,最低点与绝缘光滑水平面相切于N.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从y轴上(y>0)的P点沿x轴正方向进入第一象限后做圆周运动,恰好通过坐标原点O,且水平切入半圆轨道并沿轨道内侧运动,过N点水平进入第四象限,并在电场中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判断小球的带电性质并求出其带电量;
(2)P点距坐标原点O至少多高;
(3)若该小球以满足(2)中OP最小值的位置和对应速度进入第一象限,通过N点开始计时,经时间t=2小球距坐标原点O的距离s为多远?
21.(15分)如图21(a)所示,竖直轻弹簧下端与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A相连.上端与物块B相连.物块C在B的正上方某处自由落下,与B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在物块C正上方放置一个速度传感器,以测量C下落的速度vC;在物块A的正下方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以测量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N,得到如图21(b)所示v―t和N―t图线,图中纵坐标轴上的P、v1、v2为已知量.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C三个物块的质量相等且都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每个物块的质量.
(2)从t1到t2,BC粘合体对弹簧做的功多大?
(3)为使BC粘合体向上反弹到最大高度时,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则C物开始下落时与B物块的距离应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