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图所示,虚线框和实线框在同一水平面内.虚线框内有矩形匀强磁场区,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实线框abcd是一个正方形导线框.若将导线框以相同的速率匀速拉离磁场区域,第一次沿ab方向拉出,第二次沿ad方向拉出,两次外力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 )
A. | W1=W2 | B. | W1=2W2 | C. | W2=2W1 | D. | W2=4W1 |
6.一物体从t=0时刻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后t0时刻到t0+T时刻的位移与t0+T时刻到t0+2T时刻的位移之比为2:3,则t0:T等于( )
A. | 1:2 | B. | 3:2 | C. | 4:1 | D. | 4:3 |
5.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曲线运动中,质点在任一位置处的速度方向总是通过这一点的轨迹方向 | |
B. | 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是由内向外的螺旋运动,故水滴的速度方向不是沿其轨迹的切线方向 | |
C. | 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是由内向外的螺旋运动,水滴在任何位置处的速度方向仍是通过该点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 |
D. | 只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瞬时速度的方向才是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 | |
B. | 将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他稳定元素中,并降低其温度,它的半衰期会改变 | |
C. |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在卢瑟福核式结构学说上引入了量子理论 | |
D. | 在黑体辐射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会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
3.如图所示,极地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通过地球的南北两极(轨道可视为圆轨道,地球看作均匀球体).若已知一颗极地卫星从北纬300的正上方,按图示方向第一次运行至赤道正上方时所用的时间为0.25h,则同步卫星的线速度v1和该极地卫星的线速度v2大小之比为( )
A. | $\frac{1}{\sqrt{2}}$ | B. | $\frac{\sqrt{2}}{1}$ | C. | $\frac{1}{2}$ | D. | 2 |
2.如图所示,虚线是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等势线,相邻等势线间电势差相等,其中B和C在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现用外力将一个正的试探电荷沿着图中实线所示的轨迹,按照箭头所指方向从A点缓慢移动到F点.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做功最多的区间是( )
A. | A到B | B. | C到D | C. | D到E | D. | E到F |
1.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聚变结合成一个氘核,同时辐射一个光子.已知质子、中子、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核反应方程是${\;}_{1}^{1}H$+${\;}_{0}^{1}$n→${\;}_{1}^{3}$H+γ | |
B. | 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m=m1+m2-m3 | |
C. | 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E=(m3-m1-m2)c2 | |
D. | 光子的波长λ=$\frac{h}{({m}_{1}+{m}_{2}-{m}_{3}){c}^{2}}$ |
20.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事实的是( )
A. |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 |
B. | 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 |
C. | 楞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 | |
D. | 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
18.质量为m的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高h的跳台上以速度v1斜向上跳起,跳起的最大高度为H(离跳台),最后又以速度v2进入水池中,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起跳时所做的功是( )
0 144088 144096 144102 144106 144112 144114 144118 144124 144126 144132 144138 144142 144144 144148 144154 144156 144162 144166 144168 144172 144174 144178 144180 144182 144183 144184 144186 144187 144188 144190 144192 144196 144198 144202 144204 144208 144214 144216 144222 144226 144228 144232 144238 144244 144246 144252 144256 144258 144264 144268 144274 144282 176998
A. | $\frac{1}{2}$mv12 | B. | mg(H+h) | C. | $\frac{1}{2}$mv12+mgh | D. | $\frac{1}{2}$mv22-m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