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在水面下同一深处的两个点光源P、Q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在水面上P光照亮的区域大于Q光照亮的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真空中P光的传播速度更大 | |
B. | P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Q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 |
C. | 让P光和Q光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P光的条纹间距小于Q光 | |
D. | P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Q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
分析 在水面下同一深处的两个点光源P、Q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在水面上P光照亮的区域大于Q光照亮的区域,根据折射定律比较出光的折射率大小,从而比较出光的频率大小、在介质中速度大小关系和波长大小关系.
解答 解:A、光在真空是的传播速度大小是相等的,所以A错误;
B、D、由题,在水面下同一深处的两个点光源P、Q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在水面上P光照亮的区域大于Q光照亮的区域,知P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根据sinC=$\frac{1}{n}$,知P光的折射率小.根据v=$\frac{c}{n}$知,P光的折射率小,则P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故B错误,D正确;
C、因为P光的折射率小,所以P光的频率小,则P光波长一些,故让P光和Q光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P光的条纹间距大于Q光,所以C错误.
故选:D
点评 该题考点为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全反射;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根据光的全反射得出折射率的大小,知道折射率、频率、波长以及在介质中的速度大小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x(m)随时间t(s)变化的规律为汽车为$x=10t-\frac{1}{4}{t^2}$,自行车为x=6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汽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 |
B. |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 | |
C. |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 | |
D. |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
12.质点的下列运动中,不属于匀变速运动的是( )
A. | 平抛运动 | B. | 竖直上抛运动 | C. | 自由落体运动 | D. | 匀速圆周运动 |
9.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力减小,分子势能减小 | |
B. | 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 |
C. |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能 | |
D. |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可能不变 |
16.如图所示,条形磁铁A、B质量均为m,C为木块,它们放在水平面上静止时,B对A的弹力为F1,C对B的弹力为F2,则F1、F2与重力mg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 Fl=mg,F2=2mg | B. | F1>mg,F2=2mg | C. | Fl>mg,F2=mg | D. | F1=mg,F2>2mg |
6.松原的查干湖和白城的向海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设游客甲从白城乘火车去松原,运行184km.游客乙驾车从松原火车站赶往白城火车站行程190km,如图.若二人恰好同时出发且同时到达,则甲乙在两地之间运动的过程中( )
A. | 研究甲的行驶路程时可将火车看作质点 | |
B. | 甲的平均速率小于乙的平均速率 | |
C. | 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 | |
D. | 题中的“190km”指的是位移 |
13.如图所示,abcd是由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的矩形线框水平放置,导体MN有电阻,其电阻大小与ab边电阻大小相同,可在ab边及dc边上无摩擦滑动,且接触良好.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垂直于线框平面,当MN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由紧靠ad边向bc边匀速滑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MN中电流先减小后增大 | |
B. | MN两端电压先减小后增大 | |
C. | 作用在MN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 |
D. | 矩形线框中消耗的电功率先减小后增大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机械表是由发条的弹力带动指针走动的 | |
B. | 用细杆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 |
C. | 弹簧能恢复形变,铁球挂在弹簧上并静止,弹簧对铁球的弹力等于铁球受到的重力 | |
D. | 橡皮泥不能恢复形变,铁球放在橡皮泥上并静止,橡皮泥对铁球弹力小于铁球重力 |
14.如图所示,一根长约为L=20$\sqrt{2}$cm的均匀细杆OB可以绕通过其一端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杆最初处于水平位置,杆上距O为a=20cm处放有一小物体(可视为质点),杆与其上小物体最初均处于静止状态.若此杆突然以匀角速度ω绕O顺时针匀速转动.若小物体一定能与杆相碰,则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有( )
A. | ω<$\frac{5}{4}$πrad/s | B. | ω<$\frac{5}{2}$πrad/s | ||
C. | ω>$\frac{45}{4}$πrad/s | D. | ω≥$\frac{45}{8}$nπrad/s(n=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