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3V,内电阻r=0.50Ω.定值电阻R1=2.0Ω,R2=3.0Ω,R3是最大电阻值为5.0Ω的滑动变阻器.接通开关K,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触点,求通过电源的电流范围和电源输出的最大电功率.分析 设滑动变阻器与R1并联部分的电阻为R右,根据电路的连接关系,推导出电路总电阻表达式,分析总电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得电源的电流最小值和最大值.由电源输出功率的表达式结合数学规律可明确对应的最大值.
解答 解:设R3中与R1串联的那部分电阻为x,外电路的结构是:x与R1串联、(R3-x)与R2串联,然后这两串电阻再并联.
外电阻为$R=\frac{{({R_1}+x)({R_2}+{R_3}-x)}}{{{R_1}+R'+{R_2}+{R_3}-R')}}=\frac{{({R_1}+x)({R_2}+{R_3}-x)}}{{{R_1}+{R_2}+{R_3}}}$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当两数和为定值时:若两数差值越大则其积越小,两数差值越小则其积越大,两数相等时其积最大.
要使通过电源的电流最小,外电阻应当最大.即当R1+x1=R2+R3-x1时,R最大,
解得x1=3Ω.
外电路最大电阻为${R_大}=\frac{{({R_1}+{x_1})({R_2}+{R_3}-{x_1})}}{{{R_1}+{R_2}+{R_3}}}=\frac{(2+3)(3+5-3)}{2+3+5}Ω=2.5Ω$
通过电源的最小电流为${I_小}=\frac{E}{{{R_大}+r}}=\frac{6.3}{2.5+0.5}V=2.1A$
要使通过电源的电流最大,外电阻应当最小.因为R1=2Ω<R2=3Ω,所以当变阻器滑动头滑到R3左端点时两部分电阻差值最大,此时x2=0时,R最小.
外电路的最小电阻为${R_小}=\frac{{{R_1}({R_2}+{R_3})}}{{{R_1}+{R_2}+{R_3}}}=\frac{2×(3+5)}{2+3+5}Ω=1.6Ω$
通过电源的最大电流为${I_大}=\frac{E}{{{R_小}+r}}=\frac{6.3}{1.6+0.5}V=3.0A$
通过电源的电流范围为2.1A≤I≤3.0A
电源输出的电功率为$P={I^2}R={(\frac{E}{R+r})^2}R=\frac{E^2}{{\frac{{{{(R-r)}^2}}}{R}+4r}}$
外电阻越接近内电阻,电源输出的电功率越大,当外电阻最小时,外电阻最接近于内电阻,此时电源输出的电功率最大,最大输出电功率为${P_大}=I_大^2{R_小}={3.0^2}×1.6W=11.4W$
答:通过电源的电流范围2.1A≤I≤3.0A;电源输出的最大电功率为11.4W.
点评 本题考查功率公式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要注意运用数学上函数法求解极值,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A.表面光滑的长木板(长度为L);B.小车;C.质量为m的钩码若干个;D.方木块(备用于垫木板);E.米尺;F.秒表.
(1)实验过程:
第一步,在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通过向小车放入钩码来改变物体的质量,只要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至底端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由公式a=$\frac{2L}{{t}^{2}}$求出a,某同学记录了数据如下表所示:
质量 时间 t次数 | M | M+m | M+2m |
1 | 1.42 | 1.41 | 1.42 |
2 | 1.40 | 1.42 | 1.39 |
3 | 1.41 | 1.38 | 1.42 |
第二步,在物体质量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倾角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改变方木块垫放位置来调整长木板倾角,由于没有量角器,因此通过测量出木板顶端到水平面高度h,求出倾角α的正弦值sinα=$\frac{h}{L}$.某同学记录了高度h和加速度a的对应值如表:
L(m) | 1.00 | ||||
h(m) | 0.10 | 0.20 | 0.30 | 0.40 | 0.50 |
sinα=$\frac{h}{L}$ | 0.10 | 0.20 | 0.30 | 0.40 | 0.50 |
a(m/s2) | 0.97 | 1.950 | 2.925 | 3.910 | 4.900 |
(2)该探究小组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A. | 用图(a)接法测得的电阻值偏大 | |
B. | 用图(b)接法测得的电阻值偏大 | |
C. | 用图中两种接法测得的电阻值都偏大 | |
D. | 用图中两种接法测得的电阻值都偏小 |
①开关S闭合之前,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A端(选填“A”、“B”或“AB中间”)
②根据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③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frac{U}{V}$ | 0.40 | 0.80 | 1.20 | 1.60 | 2.00 | 2.40 | 2.80 |
$\frac{I}{A}$ | 0.10 | 0.16 | 0.20 | 0.23 | 0.25 | 0.26 | 0.27 |
A. | f1=μ1Mgf2=μ1mg | B. | f1=μ1(M+m)gf2=μ1mg | ||
C. | f1=μ1Mgf2=μ2mg | D. | f1=μ1(M+m)gf2=μ2mg |
A. | 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 |
B. | 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 |
C. | 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 |
D. | 它们在第1s、第2s、第3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