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关于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根据E=$\frac{KQ}{{r}^{2}}$,可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该点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 | |
B. | 根据E=$\frac{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 | |
C. | 根据场强叠加原理,可知合电场的场强一定大于分电场的场强 | |
D. | 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
分析 公式$E=\frac{F}{q}$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公式E=$\frac{KQ}{{r}^{2}}$是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计算式,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不同,电场强度是矢量,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值,电场线不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解答 解:A、公式E=$\frac{KQ}{{r}^{2}}$是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计算式,所以E与Q成正比,与r2成反比,故A正确;
B、公式$E=\frac{F}{q}$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场强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场力无关,故B错误;
C、电场强度是矢量,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值,则合电场的场强可以大于分电场的场强,也可以小于分电场的场强,也可以等于分电场的场强,故C错误;
D、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可能与电场线重合,但电场线不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电场线是为了现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之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该点是否有试探电荷无关.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住电场线的特点,即可解决本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假若某物体受到2015个恒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某时刻撇去其中一个恒力而保持其余恒力都不变,则此后物体可能( )
A. | 做匀速直线运动 | B. | 做抛物线运动 | C. | 做圆周运动 | D. | 静止 |
17.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如图所示,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 |
B. | 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小球运动时间的测量 | |
C. | 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
D. | 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11.探究能力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阻力做功与绕固定轴转动物体角速度ω的关系”,某同学采用了下述实验步骤进行探究:
①如图1所示,先让砂轮由动力带动匀速旋转,测得其角速度为ω;
②然后让砂轮脱离动力,由于克服转轴间的摩擦力,砂轮最后停下,测出砂轮从脱离动力到停止转动的过程中转过的圈数为n;
③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经实验测得的几组ω和n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判定图2图象正确的是D
(2)若砂轮转轴的直径大小为D,转轴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恒为Ff.砂轮脱离动力后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表达式为Wf=Ff•nπD.(用题目中所给的物理量表示)
①如图1所示,先让砂轮由动力带动匀速旋转,测得其角速度为ω;
②然后让砂轮脱离动力,由于克服转轴间的摩擦力,砂轮最后停下,测出砂轮从脱离动力到停止转动的过程中转过的圈数为n;
③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经实验测得的几组ω和n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ω/(rad•s-1) | 0.5 | 1 | 2 | 3 | 4 |
n | 5 | 20 | 80 | 180 | 320 |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判定图2图象正确的是D
(2)若砂轮转轴的直径大小为D,转轴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恒为Ff.砂轮脱离动力后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表达式为Wf=Ff•nπD.(用题目中所给的物理量表示)
1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间即为计时的起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同时出发 | |
B. |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的前面x0处 | |
C. | 甲、乙运动方向不同 | |
D. | 甲在途中停止了一段时间,而乙没有停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
16.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③找出②中F=2.50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O′.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10.0cm.
(2)测得OA=6.00cm,OB=7.60cm,则FOA的大小为1.8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F00'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F/N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l/cm | l0 | 10.97 | 12.02 | 13.00 | 13.98 | 15.05 |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10.0cm.
(2)测得OA=6.00cm,OB=7.60cm,则FOA的大小为1.8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F00'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