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守恒”.先将质量为ma的a球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开始滚下,在水平地面上的记录纸上留下压痕,重复10次;再把同样大小的质量为mb的b球放在斜槽轨道末端水平段的最右端静止放置,让a球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相碰后,两球分别落在记录纸的不同位置处,重复10次.

(1)如果两小球碰后不是同时落地,对实验结果
影响.(填“有”或“无”);
(2)为测定未放小球b时,小球a落点的平均位置B,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跟记录纸上的O点对齐,如图2给出了小球a落点附近的情况,说出确定B的平均位置的方法:
用圆规画半径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点圈在圆内,圆心为B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用圆规画半径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点圈在圆内,圆心为B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3)按照本实验方法,验证动量守恒的验证式是(忽略小球半径,用图中字母表示所需的量)
m1OB=m1OA+m2OC
m1OB=m1OA+m2OC
分析:(1)若不同时落地,则在空中运动时间不同,则不能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大小;
(2)为了更加准确找到落地点,可以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为平均位置
(3)明确实验原理,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求出碰撞前后的小球动量大小,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时,该实验借助于平抛的运动规律间接的利用水平方向的位移表示物体碰撞前后速度大小,因此将速度问题转化为水平位移问题,由此可得出表达式.
解答:解:(1)如果不同时落地,则不能用水平位移代替碰撞后的速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2)在进行实验时,该实验利用了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思想进行的,在确定小球落点时注意采用的方法是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平均位置,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偶然误差.
(3)在小球碰撞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定律故有m1v0=m1v1+m2v2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v0t=OB,v1t=OA,v2t=OC,
下落时间t相同,因此有:m1OB=m1OA+m2OC.
故答案为:(1)有;(2)用圆规画半径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点圈在圆内,圆心为B球落点的平均位置;(3)m1OB=m1OA+m2OC.
点评: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具体实验操作,正确获取题目所给信息,应用物理基本规律求解,该题主要是要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要用水平方向的位移表示出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①先测出可视为质点的两材质相同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M及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②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使A、B间的轻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滑块B恰好紧靠桌边.
③剪断细线,测出滑块B做平拋运动的水平位移x1,滑块A沿水平桌面滑行距离为x2(未滑出桌面).
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还需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们的字母
物体B下落的高度h
物体B下落的高度h
;如果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的关系式为
Mx1
g
2h
═m
2gμx2
Mx1
g
2h
═m
2gμx2

(2)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Ⅰ)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
CD
CD

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小车在未施加拉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Ⅱ)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
小车、砝码
小车、砝码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接通电源,
静止释放小车
静止释放小车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增加钩码个数,重复②的操作.
(Ⅲ)下表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1是传感器与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
 
2
2
-v
 
2
1
|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拉力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E3=
0.600
0.600
,W3=
0.610
0.610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次数 M1/kg |v
 
2
2
-v
 
2
1
|/(m/s)2
△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00 0.200
2 0.500 1.65 0.413 0.840 0.420
3 0.500 2.40 △E3 1.220 W3
4 1.000 2.40 1.20 2.420 1.21
5 1.000 2.84 1.42 2.860 1.43
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图中A为小车,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的限位孔,它们均置于长木板上.实验时,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获得的速度v1、v2、v3….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在本实验中,小车会受到阻力的作用,这时需要使木板倾斜作为补偿,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B
B

A.不挂橡皮筋,轻轻推一下小车,能够加速下滑即可
B.不挂橡皮筋,轻轻推一下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C.小车在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能够加速下滑即可
D.小车在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2)用一根橡皮筋套住小车,拉至某个位置,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周期为0.02s.其中一次得到的纸带如图2所示,应选图中的
CD
CD
 段(填AB或CD)来计算小车的速度v,计算结果为v=
0.36
0.36
m/s.
(3)本实验使用的橡皮筋总数是6根,实验中W、v、v2的数据已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并根据数据画出了W-v和W-v2的图象如图3所示.甲、乙两个图象中,
图象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W/W v/m?s-1 v2/m2?s-2
0 0 0
1 0.80 1.21
2 1.10 0.45
3 1.35 1.82
4 1.73 3.00
5 1.73 3.00
6 1.89 3.5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