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如图甲所示,竖直放置的金属板A、B中间开有小孔,小孔的连线沿水平放置的金属板C、D的中轴线.粒子源P可以连续地产生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粒子以极小的初速度飘人A、B板间,其初速度可忽略不计.粒子在A、B板间被加速后,再进人C、D板间偏转,均能从此电场中射出,粒子射出偏转电场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通过O点.已知A、B间的电压UAB=U0;C、D板的长度均为L,间距为$\frac{\sqrt{3}}{3}$L.C、D之间的电压uCD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在C、D右侧有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分布在图示的半环形带中,该环形带的内、外圆心与金属板C、D间的中心O点重合.内圆半径为学$\frac{2\sqrt{3}}{3}$L,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frac{1}{L}$$\sqrt{\frac{24m{U}_{0}}{q}}$.已知偏转电场只存在于C、D两板之间,粒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时间远小于电场变化的周期(电场变化的周期丁未知),粒子重力不计.(1)试求粒子离开偏转电场时,在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移的最大距离;
(2)若所有粒子均不能从环形带磁场的右侧穿出,试求环形带磁场的最小宽度.
分析 (1)对粒子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求得进入偏转电场的速度.要在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移的距离最大,那么粒子的加速度也要最大,即所加的电压最大.根据类平抛运动的规律求解.
(2)进入偏转电场的粒子刚好不能穿出磁场时的环带宽度为磁场的最小宽度,根据动能定理求出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画出粒子刚好不能穿出磁场的轨迹图,根据半径公式结合几何关系求解.
解答 解:(1)设粒子进入偏转电场瞬间的速度为v,
对粒子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qUAB=$\frac{1}{2}$m${v}_{\;}^{2}$
进入偏转电场后,加速度a=$\frac{{qU}_{cd}}{md}$
设运动时间为t,则有L=v0t
只有t=$\frac{T}{2}$时刻进入偏转电场的粒子,垂直于极板方向偏移的距离最大
y=$\frac{1}{2}$at2=$\frac{{qU}_{cd}}{md}$=$\frac{\sqrt{3}}{6}$L
(2)t=$\frac{T}{2}$时刻进入偏转电场的粒子刚好不能穿出磁场时的环带宽度为磁场的最小宽度.
设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对粒子的偏转过程有 $\frac{1}{3}qU$=$\frac{1}{2}{mv′}^{2}$-$\frac{1}{2}{mv}^{2}$
解得:v′=$\sqrt{\frac{8{qU}_{0}}{3m}}$
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frac{mv}{qB}$=$\frac{L}{3}$
如图所示,设环带外圆半径为R2,
(R2-R1)2=${R}_{1}^{2}$+R2
解得:R2=L
所求d=R2-R1=(1-$\frac{\sqrt{3}}{3}$)L
答:(1)粒子离开偏转电场时,在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移的最大距离是$\frac{\sqrt{3}}{6}$L;
(2)环形带磁场的最小宽度是(1-$\frac{\sqrt{3}}{3}$)L.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带电粒子分别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当两极间加上电压时,粒子做类平抛运动,根据类平抛运动规律求解问题.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要掌握住半径公式,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后,几何关系就比较明显了.
A. | 卫星的速度和周期均增大 | B. | 运行速度增大,运行周期减小 | ||
C. | 运行速度减小,运行周期增大 | D. | 运行速度和运行周期都减小 |
A. | 在缓慢拉开B的过程中,水平力F不变 | |
B. | 物体A所受细绳的拉力一定变大 | |
C. | 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 |
D. | 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作用力的合力一定变大 |
A. | 电容器C的带电量增大 | B. | 电压表的读数减小 | ||
C. | 电容器C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减小 | D. | R1消耗的功率增大 |
甲同学猜想:复摆的周期应该与木条的质量有关.
乙同学猜想:复摆的摆长应该是悬点到重心的距离$\frac{L}{2}$.
丙同学猜想:复摆的摆长应该大于$\frac{L}{2}$.理由是:若OC段看成细线,线栓在C处,C点以下部分的重心离O点的距离显然大于$\frac{L}{2}$.
为了研究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索:
①把两个相同的长木条完全重叠在一起,用透明胶(质量不计)粘好,测量其摆动周期,发现与单个长木条摆动时的周期相同,重做多次仍有这样的特点.则证明了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用To表示木条长为L的复摆看成摆长为$\frac{L}{2}$单摆的周期计算值,用T表示木条长为L复摆的实际周期测量值.计算与测量的数据如表:
板长L(cm) | 25 | 50 | 80 | 100 | 120 | 150 |
周期计算值To/(s) | 0.70 | 1.00 | 1.27 | 1.41 | 1.55 | 1.73 |
周期测量值T/(s) | 0.81 | 1.16 | 1.47 | 1.64 | 1.80 |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