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如图所示为一光导纤维(可简化为一长玻璃丝)的示意图,AB代表端面,为使光线能从玻璃丝的AB端面传播到另一端面,则( )A. | 光导纤维外包层材料应是光密介质 | |
B. | 红光在光导纤维内部侧壁上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于紫光的临界角 | |
C. | 红光从玻璃丝的AB端面传播到另一端面所需的最长时间比紫光长 | |
D. | 红光从玻璃丝的AB端面传播到另一端面所需的最短时间比紫光短 |
分析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利用全反射的条件和运动学知识求光线传播所用的最长时间,从而即可求解.
解答 解:A、光从一端进入,另一端传出,在纤芯和包层的界面上不停地发生全反射,所以纤芯的折射率大于包层的折射率,即外包层材料应是光疏介质.故A错误.
B、根据全反射临界角sinC=$\frac{1}{n}$,红光的折射率小于紫光,则红光的临界角大于紫光,故B错误.
C、设临界角为C,则光在纤芯中传播的距离为s=$\frac{L}{sinC}$=nL.则传播的最长时间t=$\frac{s}{v}$=$\frac{{n}^{2}L}{c}$.因为红光的折射率小于紫光的折射率,所以红光传播的时间较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决本题本题的关键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和全反射临界角sinC=$\frac{1}{n}$,以及知道折射率n=$\frac{c}{v}$,注意在玻璃丝传播时间的最短还是最长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物理学中有多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将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采用的是建立理想模型法 | |
B. | 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 |
C. | 定义电场强度的概念,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 | |
D. | 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落体实验,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 |
1.回旋加速器是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其核心部分是分别于高频交流电极相连接的两个D形金属盒,两盒间的狭缝中形成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使粒子在通过狭缝时都能得到加速,两D形金属盒处于垂直于盒底的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要增大带电粒子射出时的动能,则下列说法中可行的是 ( )
A. | 只增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 B. | 只增大D形金属盒的半径 | ||
C. | 只减小狭缝间的距离 | D. | 只增大电场的加速电压 |
15.为测定某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虚线框内为用灵敏电流计改装的电流表,为标准电压表,E为待测电池组,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R0是标称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
(1)已知灵敏电流计G的满偏电流Ig=100μA、内阻rg=2.0kΩ,若要改装后的电流表满偏电流为200mA,应并联一只1.0Ω(保留一位小数)的定值电阻R1;
(2)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电路;
某次试验的数据如表所示:
该小组借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计算加速度的方法(逐差法),计算出电池组的内阻r=1.66Ω(保留两位小数);为减小偶然误差,逐差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已测得的数据.
(1)已知灵敏电流计G的满偏电流Ig=100μA、内阻rg=2.0kΩ,若要改装后的电流表满偏电流为200mA,应并联一只1.0Ω(保留一位小数)的定值电阻R1;
(2)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电路;
某次试验的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压表读数U/V | 5.16 | 5.04 | 4.94 | 4.83 | 4.71 | 4.59 |
改装表读数I/mA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2.“ABS“中文译为“防抱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ABS”启用时,汽车能获得更强的制动性能.某汽车在启用ABS刹车系统和未启用该刹车系统紧急刹车时,其车速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中的①、②图线所示.由图可知( )
A. | 启用ABS后t1时刻车速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 | |
B. | 启用ABS后减速加速度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 | |
C. | 启用ABS后制动所需时间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短 | |
D. | 启用ABS后制动距离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