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如图所示,由不同材料拼接成的长直杆CPD,P为两材料分界点,DP>CP,现让直杆以下面两种情况与水平面成45°.一个套在长直杆上的圆环静止开始从顶端滑到底端,两种情况下圆环经过相同的时间滑到P点.则圆环(  )
A.与杆CP段的动摩擦因数较大B.两次滑到P点的速度一定不相同
C.两次滑到P点摩擦力做功一定相同D.到达底端D所用时间较长

分析 对两个过程,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动摩擦因数的关系,小物块两次滑动经过P点的时间相同,且DP>CP,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判断两次滑到P点的速度关系,从C到D和从D到C分别利用动能定理可以比较物块滑到低端时的速度大小,再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判断那种情况所用时间关系.

解答 解:A、第一种情况:从C到P过程,$\overline{CP}$=$\frac{1}{2}$a1t2=$\frac{1}{2}$g(sin45°-μ1cos45°)t2
第二种情况:从D到P过程,$\overline{DP}$=$\frac{1}{2}$a2t2=$\frac{1}{2}$g(sin45°-μ2cos45°)t2,因为$\overline{CP}$<$\overline{DP}$,所以μ1>μ2,即圆环与直杆CP段的动摩擦因数较大,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小物块两次滑动经过P点的时间相同,且DP>CP,因此从D到P的平均速度大于从C到P的平均速度,设从C到P点时速度为v1,从D到P时速度为v2,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有:$\frac{{v}_{2}}{2}$,即从D到P点速度大于从C到P点的速度,则得v1<v2,故B正确;
C、由于不知道动摩擦因数以及DP和CP的具体关系,所以不能判断两次滑到P点摩擦力做功是否相等,故C错误;
D、从C到D和从D到C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相等,重力做功相等,根据动能定理可知,两次滑动中物块到达底端速度相等,设圆环滑到底端的速度大小为v.则
第一种情况:从P到D过程,$\overline{PD}$=$\frac{{v}_{1}+v}{2}$t1
第二种情况:从P到C过程,$\overline{PC}$=$\frac{{v}_{2}+v}{2}$t2
因为$\overline{CP}$<$\overline{PD}$,v1<v2
所以t1>t2.则得第一次圆环到达底端D所用时间较长.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本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动能定理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应用动能定理时注意正确选择两个状态,弄清运动过程中外力做功情况,可以不用关心具体的运动细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某学习小组在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
(1)他们的实验步骤分别是:
A.在竖直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沿方木板平面平行的方向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如图甲所示.
B.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相同,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记下细绳的方向.
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错误或疏漏:
A中是没有记录两拉力的方向.
B中是没有说明要把结点拉至O点.

(2)该学习小组纠正了(1)中的问题后,在某次实验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a=4N、Fb=3N已在图乙中画出,图中方格每边的长度表示1N,O点是橡皮条的结点,请用两个直角三角板作出合力F的图示,并求出合力的大小为6.0N.
(3)图甲中的OA沿竖直线,则图乙中的Fa、F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β和α,它们一定满足cos α:cos β=4:3.
(4)该实验小组想创新一下该实验,用如图丙所示的贴有白纸的木板竖直放置,弹簧测力计A挂在固定于木板上的P点,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 他们想用此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拉线方向应与竖直木板平面平行
C.图丁中F'表示用一个测力计测出来的力,F表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的力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