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逸出功越大 | |
B. | 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具有放射性 | |
C. | 汤姆生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D. | 贝克勒尔根据天然放射现象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 |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 解:A、根据逸出功W0=hv0可知,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逸出功越大,故A正确;
B、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关,故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故B正确;
C、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不是发现原子核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为En=$\frac{A}{{n}^{2}}$(n为能级,A为基态能量),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4的能级直接跃迁到基态,在此过程中( )
A. | 氢原子辐射一个能量为$\frac{15A}{16}$的光子 | |
B. | 氢原子辐射一个能量为-$\frac{15A}{16}$的光子 | |
C. | 氢原子辐射一系列频率的光子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frac{15A}{16}$ | |
D. | 氢原子辐射一系列频率的光子,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frac{15A}{16}$ |
8.中国航天员的发展一直偏重应用,而在纯科学的空间天文与深空探测方面,过去长期是空白的,所以中国航天部计划2018年将利用嫦娥五号进行第一次火星探测,之前美国已经发射了凤凰号着陆器降落在火星北极进行勘察.如图为凤凰号着陆器经过多次变轨后登陆火星的轨迹图,轨道上的P、S、Q三点与火星中心在同一直线上,P、Q两点分别是椭圆轨道的远火星点和近火星点,且PQ=2QS(已知椭圆Ⅱ为圆轨道).关于着陆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P点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Ⅱ需要点火加速 | |
B. | 在轨道Ⅱ上S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Ⅲ上Q点的速度 | |
C. | 在轨道Ⅱ上S点与在轨道Ⅲ上P点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 | |
D. | 在轨道Ⅱ上由P到S的时间是其在轨道Ⅲ上由P到Q的时间的2倍 |
5.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电导率”这一概念来表示物质导电本领的强弱,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如图是硫酸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浓度越高导电性能不一定越好 | |
B. | 可以根据导电率来确定硫酸浓度 | |
C. | 硫酸的导电性能与其浓度有关,所以对于某一浓度的硫酸导电时,不再遵守欧姆定律 | |
D. | 浓度确定的硫酸导电时,仍然遵守欧姆定律 |
12.如图所示,将一带电小球 A 通过绝缘细线悬挂于O 点.现要使细线偏离竖直线 30°角,可在 O 点正下方的B点放置带电 量为 q1 的点电荷,且 BA 连线垂直于OA;也可在 O 点正下方C 点放置带电量为 q2 的点电荷,且CA 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则$\frac{{q}_{1}}{{q}_{2}}$为( )
A. | $\frac{1}{2}$ | B. | $\frac{2}{\sqrt{3}}$ | C. | $\frac{\sqrt{3}}{1}$ | D. | $\frac{\sqrt{3}}{2}$ |
13.如图所示,在质量为M(含支架)的小车中用轻绳悬挂一小球,小球的质量为m0,小车和小球以恒定速度v沿光滑水平地面运动,与位于正对面的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发生碰撞,碰撞的时间极短.在此碰撞过程中,下列哪个或哪些说法是可能发生的?( )
A. | 在此过程中小车、木块、摆球的速度都发生变化,分别变为v1、v2、v3,满足(M+m0)v=Mv1+mv2+m0v3 | |
B. | 在此碰撞过程中,小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满足(M+m0)v=Mv1+mv2 | |
C. | 在此碰撞过程中,小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都变成u,满足Mv=(M+m)u | |
D. | 碰撞后小球摆到最高点时速度变为为v1,木块的速度变为v2,满足(M+m0)v=(M+m0)v1+m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