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2m的光滑“π”形线框EFCD,EF长为L,电阻为r;FC=ED=2L,电阻不计.FC、ED的上半部分(长为L)处于匀强磁场Ⅰ区域中,且FC、ED的中点与其下边界重合.质量为m、电阻为3r的金属棒用最大拉力为2mg的绝缘细线悬挂着,其两端与C、D两端点接触良好,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Ⅱ区域中,并可在FC、ED上无摩擦滑动.现将“π”形线框由静止释放,当EF到达磁场Ⅰ区域的下边界时速度为v,细线刚好断裂,Ⅱ区域内磁场消失.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整个过程中,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2)EF刚要出磁场I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3)线框的EF边追上金属棒CD时,金属棒CD的动能.

分析 (1)对π形线框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2)对金属棒CD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可得拉力求解电流强度,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解感应电动势大小;
(3)对金属棒CD和π形线框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求解时间,求出相遇时CD棒速度,根据动能的计算公式求解动能.

解答 解:(1)对π形线框用动能定理$2mgL-W=\frac{1}{2}2m{υ^2}-0$,
解得:W=2mgL-mυ2
(2)对金属棒CD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可得拉力Tm=mg+BIL
由于Tm=2mg,所以$I=\frac{mg}{BL}$,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得:$E=I{R_总}=\frac{4mgr}{BL}$;
(3)对金属棒CD运动分析,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可得:$H=\frac{1}{2}g{t^2}$
对π形线框运动分析:$H+L=υt+\frac{1}{2}g{t^2}$,
解得:$t=\frac{L}{υ}$;
相遇时CD棒速度${υ_t}=0+gt=\frac{gL}{υ}$
此时动能为${E_K}=\frac{1}{2}m{υ_t}=\frac{{m{g^2}{L^2}}}{{2{υ^2}}}$.
答:(1)整个过程中,克服安培力做的功为2mgL-mυ2
(2)EF刚要出磁场I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frac{4mgr}{BL}$;
(3)线框的EF边追上金属棒CD时,金属棒CD的动能为$\frac{m{g}^{2}{L}^{2}}{2{υ}^{2}}$.

点评 对于电磁感应问题研究思路常常有两条:一条从力的角度,重点是分析安培力作用下导体棒的平衡问题,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另一条是能量,分析涉及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根据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等列方程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物体做平抛运动时的一些规律,做了以下实验:
(1)关于这个实验的要求或操作,下列说法(做法)中正确的是ACD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由静止滑下
B.做实验用的斜槽轨道必须要光滑的
C.实验前应调节使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成水平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
(2)为了探究影响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的因素,该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抛出点的高度以及初速度的方法做了 6 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序号抛出点的高度(m)水平初速度(m/s)水平射程(m)
10.202.00.40
20.203.00.60
30.452.00.60
40.454.01.20
50.802.00.80
60.806.02.40
以下探究方案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是B
A.若探究水平射程与初速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 1、3、5 的实验数据
B.若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 1、3、5 的实验数据
C.若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 2、4、6 的实验数据
D.若探究水平射程与初速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 2、4、6 的实验数据
(3)该小组在某次实验时,只记录了小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A、B、C 三点的位置,取A 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测出各点的坐标如图所示.取g=10m/s2,则可知:
①小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时间间隔是0.1s;
②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是2.0m/s;
③小球过B 点时的速度大小是2$\sqrt{2}$m/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