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细线上的拉力.按照如下步骤操作:①安装好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调整导轨的倾斜程度,平衡小车摩擦力;
②细线通过导轨一端光滑的定滑轮和动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动滑轮上挂上一定质量的钩码,将小车拉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
③打开力传感器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
④释放小车,使小车在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⑤关闭传感器,记录下力传感器的示数F;通过分析纸带得到小车加速度a;
⑥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③④⑤;
⑦作出a-F图象,得到实验结论.
(1)某学校使用的是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在释放小车前,老师拍下了几个同学实验装置的部分细节图,下列图中操作不正确的是ABC.
(2)本实验在操作中是否要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不需要(填写“需要”或“不需要”);某次释放小车后,力传感器示数为F,通过天平测得小车的质量为M,动滑轮和钩码的总质量为m,不计滑轮的摩擦,则小车的加速度理论上应等于B.
A.a=$\frac{F}{2M}$
B.a=$\frac{F}{M}$
C.a=$\frac{mg-2F}{M}$
D.a=$\frac{2F}{M}$
(3)如图是某次实验测得的纸带的一段,可以判断纸带的左(填“左”或“右”)端与小车连接,在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6时,钩码的瞬时速度大小为0.75(0.73-0.75)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分析 (1)在释放小车前,纸带应该放在了复写纸下方并保持纸带处于拉直状态,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应使用4-6V交流电源,在释放小车前,应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2)本实验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细线上的拉力,不需要用钩码的重力代替,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的表达式;
(3)根据纸带上打的点的密集判断哪端与小车相连,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1)在释放小车前,纸带应该放在了复写纸下方并保持纸带处于拉直状态,否则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力更大,误差更大,故AB错误;
C、在释放小车前,应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故C错误;
D、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应使用4-6V交流电源,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BC
本实验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细线上的拉力,不需要用钩码的重力代替,所以不需要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frac{F}{m}$,故B正确.
故选:B
(3)纸带右侧两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故左端与小车相连,瞬时速度为5到7的平均速度故v=$\frac{0.03}{0.04}m/s=0.75m/s$
故答案为:(1)ABC,(2)不需要,B;(3)左,0.75(0.73-0.75)
点评 这个是课本参考实验的改进版,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得到小车受到的合外力,而不需要用重物的重力来近似代替,是一个比课本参考方案更好的办法,题目价值很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一个矩形线框的面积为S,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从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的位置开始计时,转速为n转/秒,则( )
A. |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为nπBS | |
B. |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sqrt{2}$nπBS | |
C. | 从开始转动经过$\frac{1}{4}$周期,线框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为2nBS | |
D. | 感应电动势瞬时值为e=nπBSsin2nπt |
9.如图所示,L1和L2是输电线,甲是电压互感器,乙是电流互感器.已知图甲中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00:1,图乙中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50,电压表的示数为220V,电流表的示数为10A,则输电线的输送功率为( )
A. | 5.5×103 W | B. | 5.5×107 W | C. | 2.2×104 W | D. | 2.2×103 W |
16.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如图所示,发电机通过升压变压器T1和降压变压器T2向用户供电.已知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降压变压器T2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4:1,降压变压器副线圈两端交变电压u=220$\sqrt{2}$ sin(100πt) V,降压变压器的副线圈与阻值R0=11Ω的电阻组成闭合电路.若将变压器视为理想变压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通过R0电流的有效值是20 A | |
B. | 降压变压器T2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为1:4 | |
C. | 升压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T2的输入电压 | |
D. | 升压变压器T1的输出功率大于降压变压器T2的输入功率 |
14.如图所示,t=0时,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每隔2s物体的瞬时速度记录在下表中,重力加速度g=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t/s | 0 | 2 | 4 | 6 |
v/m•s-1 | 0 | 8 | 12 | 8 |
A. | t=3 s的时刻物体恰好经过B点 | |
B. | t=10 s的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 | |
C. | 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frac{40}{3}$m/s | |
D. | A、B间的距离大于B、C间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