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已知动点P与双曲线的两个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6.(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求△PF1F2的面积;
(3)若已知D(0,3),M、N在曲线C上,且,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答案】分析:(1)先求出焦点坐标,根据动点P到两个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6且6>2,可得动点P的运动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再求出对应的a,b,c即可找到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先设出点P的坐标,代入•,得到关于点P的坐标的一个方程;再结合点P的轨迹C的方程可求出点P的纵坐标的绝对值;最后代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3)设出直线MN的方程以及点M,N的坐标,联立直线方程与曲线C的对应方程,根据两者有公共点,可以求出k的取值范围以及点M,N的坐标与k的关系;再结合,求出点M,N的坐标与λ的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消去M,N的坐标来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由双曲线的两个焦点:F1、F2.
可知F1(-√5,0),F2(√5,0)
∵动点P到两个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6且6>2
∴动点P的运动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
∴c=,a=3,b2=a2-c2=4.
∴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设P(x,y),则=(,-y);=(-x,-y);
∴=x2-5+y2=3.
∵点P的轨迹C的方程:.
∴⇒y2=⇒.
∴S△=|F1F2|•|y|=×2×=2.
(3)设M(x1,y1),N(x2,y2),
把直线MN的方程为y=kx+3代入 消去x整理得
:(4+9k2)x2+54kx+45=0
∵△=54×54k2-4×45(4+9k2)≥0
∴k2≥…①
∴x1+x2=…②,
x1•x2=…③
∵,
∴x1=λx2…④
由②③④并消去x1与x2…并整理得:=
再由①可得4≤<
解得≤t≤5
当k不存在时此时MN为短轴容易得t=或5
综上可知λ取值范围为[,5]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向量共线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由于集中交汇了直线,圆锥曲线两章的知识内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还涉及到函数,方程,不等式,平面几何等许多知识,可以有效的考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思想,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也成了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一般是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2)先设出点P的坐标,代入•,得到关于点P的坐标的一个方程;再结合点P的轨迹C的方程可求出点P的纵坐标的绝对值;最后代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3)设出直线MN的方程以及点M,N的坐标,联立直线方程与曲线C的对应方程,根据两者有公共点,可以求出k的取值范围以及点M,N的坐标与k的关系;再结合,求出点M,N的坐标与λ的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消去M,N的坐标来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由双曲线的两个焦点:F1、F2.
可知F1(-√5,0),F2(√5,0)
∵动点P到两个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6且6>2
∴动点P的运动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
∴c=,a=3,b2=a2-c2=4.
∴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设P(x,y),则=(,-y);=(-x,-y);
∴=x2-5+y2=3.
∵点P的轨迹C的方程:.
∴⇒y2=⇒.
∴S△=|F1F2|•|y|=×2×=2.
(3)设M(x1,y1),N(x2,y2),
把直线MN的方程为y=kx+3代入 消去x整理得
:(4+9k2)x2+54kx+45=0
∵△=54×54k2-4×45(4+9k2)≥0
∴k2≥…①
∴x1+x2=…②,
x1•x2=…③
∵,
∴x1=λx2…④
由②③④并消去x1与x2…并整理得:=
再由①可得4≤<
解得≤t≤5
当k不存在时此时MN为短轴容易得t=或5
综上可知λ取值范围为[,5]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向量共线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由于集中交汇了直线,圆锥曲线两章的知识内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还涉及到函数,方程,不等式,平面几何等许多知识,可以有效的考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思想,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也成了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一般是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