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
(1)求的解析式;
(2)求的单调区间和对称中心坐标;
(3)将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将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最后将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1);(2)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对称中心的坐标为,;(3)最大值,最小值-2.
【解析】
(1)由图象可求,的值,求得周期,利用周期公式可求,由可求,即可得解的解析式;
(2)令,,得,,可求的单调递增区间,令,,得,,可求的对称中心的坐标;
(3)由已知的图象变换过程可得:,由,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可求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由图象可知,
解得,
又由于,
所以,
由,
,
又,
所以,
所以;
(2)由(1)知,,
令,,
得,,
所以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令,,
得,,
所以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令,,得,,
所以的对称中心的坐标为,;
(3)由已知的图象变换过程可得:,
因为,
所以,
所以当,得时,取得最小值,
当时,即时,取得最大值.
【题目】在测试中,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第题的难度, 为答对该题的人数, 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现对某校高三年级120名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共5道客观题.测试前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预估了每道题的难度,如下表所示:
题号 | 1 | 2 | 3 | 4 | 5 |
考前预估难度 | 0.9 | 0.8 | 0.7 | 0.6 | 0.4 |
测试后,从中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将他们编号后统计各题的作答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答对,“×”表示答错):
学生编号 题号 | 1 | 2 | 3 | 4 | 5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Ⅰ)根据题中数据,将抽样的10名学生每道题实测的答对人数及相应的实测难度填入下表,并估计这120名学生中第5题的实测答对人数;
题号 | 1 | 2 | 3 | 4 | 5 |
实测答对人数 | |||||
实测难度 |
(Ⅱ)从编号为1到5的5人中随机抽取2人,求恰好有1人答对第5题的概率;
(Ⅲ)定义统计量,其中为第题的实测难度, 为第题的预估难度.规定:若,则称该次测试的难度预估合理,否则为不合理.判断本次测试的难度预估是否合理.
【题目】第一次大考后,某校对甲、乙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规定:大于或等于分为优秀,分以下为非优秀,统计成绩后,得到如下列联表,且已知在甲、乙两个文科班全部人中随机抽取人为优秀的概率为.
(I)请完成列联表:
优秀 | 非优秀 | 合计 | |
甲班 | |||
乙班 | |||
合计 |
(Ⅱ)根据列联表的数据能否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的前提下认为成绩与班级有关系?
参考公式和临界值表: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