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株洲模拟)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CD是AB边上的高,E,F分别是AC和BC边的中点,现将△ABC沿CD翻折成直二面角A-DC-B.
(1)试判断直线AB与平面D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
(3)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DE?如果存在,求出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试判断直线AB与平面D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
(3)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DE?如果存在,求出
BP | BC |
分析:(1)要证明线面平行,在平面内找到一条可能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观察到平面BEF中三条已知直线中,EF可能与AB平行,故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证明.
(2)要求二面角的余弦,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求出这个平面角的余弦值,进而给出二面角的余弦值.
(3)线线垂直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推得,直线和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这是寻找线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垂直问题的证明,其一般规律是“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也就是说,根据已知条件去思考有关的性质定理;根据要求证的结论去思考有关的判定定理,往往需要将分析与综合的思路结合起来.
(2)要求二面角的余弦,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求出这个平面角的余弦值,进而给出二面角的余弦值.
(3)线线垂直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推得,直线和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这是寻找线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垂直问题的证明,其一般规律是“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也就是说,根据已知条件去思考有关的性质定理;根据要求证的结论去思考有关的判定定理,往往需要将分析与综合的思路结合起来.
解答:解:(1)AB∥平面DEF,理由如下
如图:在△ABC中,由E、F分别是AC、BC中点,得EF∥AB,
又AB?平面DEF,EF?平面DEF.
∴AB∥平面DEF.
(2)∵AD⊥CD,BD⊥CD
∴∠ADB是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AD⊥BD
∴AD⊥平面BCD
取CD的中点M,这时EM∥AD
∴EM⊥平面BCD
过M作MN⊥DF于点N,连接EN,则EN⊥DF
∴∠MNE是二面角E-DF-C的平面角
在Rt△EMN中,EM=1,MN=
,EN=
,所以cos∠MNE=
.
∴tan∠MNE=
,
=
,
=
∴cos∠MNE=
.
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
.
(3)在线段BC上存在点P,使AP⊥DE
证明如下:在线段BC上取点P.使BP=
BC,
过P作PQ⊥CD于Q,
∵AD⊥平面BCD
∴PQ⊥平面ACD
∴DQ=
DC=
,
∴tan∠DAQ=
═
=
,∴∠DAQ=30°
在等边△ADE中,∠DAQ=30°
∴AQ⊥DE
∵PQ⊥平面ACD
∴AP⊥DE.AQ∩AP=A
∴DE⊥平面APQ,
∴AP⊥DE.
此时BP=
BC,
∴
=
.
如图:在△ABC中,由E、F分别是AC、BC中点,得EF∥AB,
又AB?平面DEF,EF?平面DEF.
∴AB∥平面DEF.
(2)∵AD⊥CD,BD⊥CD
∴∠ADB是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AD⊥BD
∴AD⊥平面BCD
取CD的中点M,这时EM∥AD
∴EM⊥平面BCD
过M作MN⊥DF于点N,连接EN,则EN⊥DF
∴∠MNE是二面角E-DF-C的平面角
在Rt△EMN中,EM=1,MN=
| ||
2 |
| ||
2 |
| ||
7 |
∴tan∠MNE=
| ||
2 |
sin∠MNE |
cos∠MNE |
| ||
2 |
sin2∠MNE |
cos 2∠MNE |
3 |
4 |
∴cos∠MNE=
| ||
7 |
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
| ||
7 |
(3)在线段BC上存在点P,使AP⊥DE
证明如下:在线段BC上取点P.使BP=
1 |
3 |
过P作PQ⊥CD于Q,
∵AD⊥平面BCD
∴PQ⊥平面ACD
∴DQ=
1 |
3 |
2
| ||
3 |
∴tan∠DAQ=
DQ |
AD |
| ||||
2 |
| ||
3 |
在等边△ADE中,∠DAQ=30°
∴AQ⊥DE
∵PQ⊥平面ACD
∴AP⊥DE.AQ∩AP=A
∴DE⊥平面APQ,
∴AP⊥DE.
此时BP=
1 |
3 |
∴
BP |
BC |
1 |
3 |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其中熟练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面面垂直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线面夹角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