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回答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问题。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大多数的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缺陷引起的(设该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某家族有关该病的患病情况如下图
(1)若3号携带该病基因,则囊性纤维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
A.X连锁显性遗传病
B.X连锁隐性遗传病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6号、7号这对夫妇所生出患病男孩可能的概率为______。
(3)若6号和7号所生的男孩患有红绿色盲,而1号至8号个体都不是红绿色盲,那么该男孩色盲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发生了基因突变 B.X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
C. 遗传自他的外祖母 D.常染色体结构变异
(4)若该男孩色觉正常,但与一个不携带囊性纤维病基因的女性色盲携带者结婚,如果要生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做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D Aa、AA 1/18 A C 基因检测 因为该女孩不携带该病基因,则他们的后代不可能得囊性纤维病,但女性色盲携带者与该男孩有1/4的可能生下男性色盲患者,因此依然需要产前诊断
【解析】
根据遗传系谱图中的1、2、5或者3、4、8可知,囊性纤维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不能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隐性遗传病,具体结合问题回答。
(1)根据3、4、8可知,囊性纤维病是隐性遗传病,3号携带该病基因,则囊性纤维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选D。
(2)3、4个体的基因型均是Aa,则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或Aa;6号个体的基因型也是AA或Aa,6号、7号这对夫妇所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2/3×2/3×1/4×1/2=1/18。
(3)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等位基因B、b表示,则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Y,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或者XBXb,当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则生出XbY的患病男孩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选A,当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时,则可生出XbY的患病男孩,此时Xb的致病基因来自外祖母,C正确,综上可能原因有AC。
(4)女性基因型为AAXBXb,男性囊性纤维病的基因型未知,由于女性囊性纤维病基因型是AA,所以后代一定不患囊性纤维病,对于色觉,男性为XBY,女性为XBXb,则后代可能生出患病的色觉男孩XbY,所以依然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患色盲遗传病。
【题目】酿酒酵母不能利用木糖制约了利用植物原料生产乙醇的经济效益。木酮糖激酶是木糖转化、利用的关键酶,为提高酵母细胞中木酮糖激酶的表达量,科研人员将两种启动子与木酮糖激酶基因结合并导入酿酒酵母细胞,构建能同时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重组酿酒酵母。下左图表示相关研究过程,右表是几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请回答:
限制酶 | 识别序列和 |
切割位点 | |
EcoRⅠ | G↓AATTC |
BamHⅠ | G↓GATCC |
HindⅢ | A↓AGCTT |
XhoⅠ | C↓TCGAG |
NdeⅠ | CA↓TATG |
SalⅠ | G↓TCGAC |
(1)重组质粒中终止子的作用是____。表中切割DNA后形成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是____,黏性末端为____。
(2)过程③使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是________。过程⑤需先用LiAc处理酿酒酵母细胞,其目的是__________,使细胞处于能吸收环境中DNA的状态。
(3)结合图示分析,进行工程菌筛选时,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不一定是导入重组质粒的酿酒酵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对筛选得到的两种重组酵母(甲中导入启动子A,乙中导入启动子B)细胞中木酮糖激酶活力及发酵乙醇得率进行比较(发酵条件:1 L 15 g·L-1的葡萄糖和50 g·L-1的木糖培养基中,120 h)结果如下表。
从木酮糖激酶酶活力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启动子A的功能比启动子B____,但本实验中乙醇得率相差不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种线虫只有雄性(常染色体数目为10条,性染色体只有1条X,表示为XO)和雌雄同体(常染色体数目为10条,性染色体为XX)两种类型。雄性可使雌雄同体受精,雌雄同体可自体受精,但雌雄同体之间不能杂交。其2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决定其身体细长或短粗(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显隐性未知;另一性状的野生型对突变型为显性(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基因位置未知。为研究该线虫的遗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 线虫杂交组合 | F1 | ||
雄体 | 雌雄同体 | 雄体 表现型及数量 | 雌雄同体 表现型及数量 | |
1 | 细长野生型 | 短粗突变型 | 细长突变型236 短粗突变型227 | 细长野生型232 短粗野生型235 |
2 | 细长突变型 | 细长野生型 | 细长野生型281 短粗野生型138 | 细长野生型277 短粗野生型142 |
3 | 细长突变型 | 短粗野生型 | 细长野生型132 短粗野生型137 细长突变型126 短粗突变型131 | 细长野生型133 短粗野生型141 细长突变型122 短粗突变型130 |
注:上述杂交实验均未发生雌雄同体线虫的自体受精过程。
(1)该线虫身体细长由基因_______控制;D和d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
(2)实验2所得F1的雄体、雌雄同体中身体细长:短粗均接近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3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从实验3的F1中选取细长野生型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子代中细长突变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3)若仅考虑D和d控制的这一性状,将突变型雌雄同体与野生型雄体混合培养,则F1的表现型有_______。从F1选出表现为野生型的个体,另行单独培养并获得子代,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