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除去下表各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填写下表
各物质的溶液(杂质) | 除去杂质所需试剂 | 离子方程式 |
NaOH(Na2CO3) | ||
KCl(KHCO3) | ||
Na2CO3(NaHCO3) | . |
13.氮的固定是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
(1)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和工业固氮的部分K值.
①分析数据可知:大气固氮反应属于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分析数据可知;人类不适合大规模模拟大气固氮的原因K值小,正向进行的程度小(或转化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③从平衡视角考虑,工业固氮应该选择常温条件,但实际工业生产却选择500℃左右的高温,解释其原因从反应速率角度考虑,高温更好,但从催化剂活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500℃左右合适.
(2)工业固氮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定N2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的图示中,正确的是A(填“A”或“B”);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р2>р1.
(3)20世纪末,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用吸附在它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做电极,实现高温常压下的电化学合成氨,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其实验简图如C所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N2+6e-+6H+=2NH3.
(4)近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在常温、常压、催化剂等条件下合成氨气的新思路,反应原理为:2N2(g)+6H2O(l)?4NH3(g)+3O2(g),则其反应热△H=+1530 kJ•mol-1(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1,2H2(g)+O2(g)?2H2O(l) H=-571.6kJ.mol-1)
(1)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和工业固氮的部分K值.
反应 | 大气固氮N2(g)+O2(g)?2NO(g) | 工业固氮N2(g)+3H2(g)?2NH3(g) | |||
温度/℃ | 27 | 2000 | 25 | 400 | 450 |
K | 3.8×10-31 | 0.1 | 5×108 | 0.507 | 0.152 |
②分析数据可知;人类不适合大规模模拟大气固氮的原因K值小,正向进行的程度小(或转化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③从平衡视角考虑,工业固氮应该选择常温条件,但实际工业生产却选择500℃左右的高温,解释其原因从反应速率角度考虑,高温更好,但从催化剂活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500℃左右合适.
(2)工业固氮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定N2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的图示中,正确的是A(填“A”或“B”);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р2>р1.
(3)20世纪末,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用吸附在它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做电极,实现高温常压下的电化学合成氨,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其实验简图如C所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N2+6e-+6H+=2NH3.
(4)近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在常温、常压、催化剂等条件下合成氨气的新思路,反应原理为:2N2(g)+6H2O(l)?4NH3(g)+3O2(g),则其反应热△H=+1530 kJ•mol-1(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1,2H2(g)+O2(g)?2H2O(l) H=-571.6kJ.mol-1)
11.某化学小组用下图装置电解CuCl2溶液制少量漂白液:
(1)图l阳极的反应式是:2Cl--2e-=Cl2↑,导气管W端应与出气口一X连接.
(2)实验后发现阴极碳棒上除了附着有红色物质,还附着有少量白色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可知:
化学小组分析提出:
①红色物质可能有Cu或Cu2O、或二者都有;
②白色物质为CuCl
(3)为探究阴极碳棒上附着的红色、白色物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出阴极碳棒,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W1g,并将其放入图2所示装置b中,进行实验.实验中,碳棒上的白色物质完全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不变色,d中出现白色沉淀;实验结束时,继续通H2直至碳棒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W2g.
①碳棒上的红色物质是Cu,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红色物质中有无Cu2O;
②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g++Cl-=AgCl↓;
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Cl+H2$\frac{\underline{\;\;△\;\;}}{\;}$2Cu+2HCl.
④电解CuCl2溶液时,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用电极反应式解释为Cu2++e-+Cl-=CuCl↓.
⑤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物质的量是$\frac{{w}_{1}-{w}_{2}}{35.5}$mol;若装置b冷却时不继续通H2,则计算所得CuCl的产率会偏小(偏大、偏小、不变).
(1)图l阳极的反应式是:2Cl--2e-=Cl2↑,导气管W端应与出气口一X连接.
(2)实验后发现阴极碳棒上除了附着有红色物质,还附着有少量白色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可知:
物质名称及化学式 | 氯化亚铜CuCl | 碱式氯化铜Cu2(OH)3Cl |
性质 | 白色固体、不溶水 | 绿色固体、不溶水 |
①红色物质可能有Cu或Cu2O、或二者都有;
②白色物质为CuCl
(3)为探究阴极碳棒上附着的红色、白色物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出阴极碳棒,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W1g,并将其放入图2所示装置b中,进行实验.实验中,碳棒上的白色物质完全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不变色,d中出现白色沉淀;实验结束时,继续通H2直至碳棒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W2g.
①碳棒上的红色物质是Cu,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红色物质中有无Cu2O;
②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g++Cl-=AgCl↓;
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Cl+H2$\frac{\underline{\;\;△\;\;}}{\;}$2Cu+2HCl.
④电解CuCl2溶液时,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用电极反应式解释为Cu2++e-+Cl-=CuCl↓.
⑤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物质的量是$\frac{{w}_{1}-{w}_{2}}{35.5}$mol;若装置b冷却时不继续通H2,则计算所得CuCl的产率会偏小(偏大、偏小、不变).
8.资料表明,硫粉与热的KOH溶液共热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K2 SO3.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该实验时,却检测到生成的盐中含有SO42-.
(1)兴趣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与反应温度(T),KOH溶液的浓度(c)有关.他们做了如下对比实验(每次实验中硫粉的质量、KOH溶液的体积均相同).
实验①~④是探究温度对生成物的影响,⑤~⑧是探究KOH溶液的浓度对生成物的影响.请在表中相应空格内填人相应数据.
(2)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对上述反应中生成的盐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提出如下假设,请你根据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L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生成的盐是K2S和K2S03;
假设二:生成的盐是K2S和K2S04;
假设三:生成的盐是K2S、K2S03和K2S04的混合物;
(3)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硫粉与热的KOH溶液的反应液之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稀硝酸,稀盐酸等;已知:6H++SO32-+2S2-=3S+3H2O]
(4)兴趣小组通过改变硫粉的质量,得出生成钾盐的质量与硫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生成的盐一定是K2S和K2SO3的混合物.请你根据计算结果指出该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3.2g硫完全反应,不管生成硫化钾和亚硫酸钾的混合物、硫化钾和硫酸钾的混合物还是硫化钾、亚硫酸钾和硫酸钾的混合物,其质量都是12.6g.
(5)请分析上述反应中有K2S04生成的可能原因是亚硫酸钾具有还原性,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钾.
0 171962 171970 171976 171980 171986 171988 171992 171998 172000 172006 172012 172016 172018 172022 172028 172030 172036 172040 172042 172046 172048 172052 172054 172056 172057 172058 172060 172061 172062 172064 172066 172070 172072 172076 172078 172082 172088 172090 172096 172100 172102 172106 172112 172118 172120 172126 172130 172132 172138 172142 172148 172156 203614
(1)兴趣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与反应温度(T),KOH溶液的浓度(c)有关.他们做了如下对比实验(每次实验中硫粉的质量、KOH溶液的体积均相同).
实验①~④是探究温度对生成物的影响,⑤~⑧是探究KOH溶液的浓度对生成物的影响.请在表中相应空格内填人相应数据.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T/℃ | 50 | 60 | 70 | 80 | 90 |
c/mol.L-1 | 1.0 | 3.0 |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L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生成的盐是K2S和K2S03;
假设二:生成的盐是K2S和K2S04;
假设三:生成的盐是K2S、K2S03和K2S04的混合物;
(3)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硫粉与热的KOH溶液的反应液之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稀硝酸,稀盐酸等;已知:6H++SO32-+2S2-=3S+3H2O]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
(5)请分析上述反应中有K2S04生成的可能原因是亚硫酸钾具有还原性,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