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已知:25℃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下面图象表示常温下,稀释CH3COOH、HClO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H3COOH | HClO | H2CO3 |
Ka=1.8×10-5 | Ka=3.0×10-8 | Ka1=4.1×10-7 Ka2=5.6×10-11 |
A. | 相同浓度CH3COONa和NaClO的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Na+)>c(ClO-)>c(CH3COO-)>c(OH-)>c(H+) | |
B. | 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CO2+H2O═2HClO+CO32- | |
C. | 图象中a、c两点处的溶液中$\frac{c({R}^{-})}{c(HR)•c(O{H}^{-})}$相等(HR代表CH3COOH或HClO) | |
D. | 图象中a点酸的总浓度大于b点酸的总浓度 |
13.将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的体积为V1;另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B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的体积为V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强 | |
B. | 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弱 | |
C. | 因为两种酸溶液的pH相等,故V1一定等于V2 | |
D. | HA、HB分别和NaOH中和后,所得的溶液都一定呈中性 |
11.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等焰火让全世界为之欢呼、倾倒,这主要是利用了“焰色反应”这一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 | |
B. | 食盐中因为含有少量CaCl2、MgCl2晶体易潮解,它们潮解的实质是晶体表面吸水形成溶液 | |
C. | 2013年11月,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 | |
D. | 神七宇航员所穿航天服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连续纤维增韧”航空材料做成,其主要成分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复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
10.盛满NO、NO2、O2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水面上升且充满试管,则NO、NO2、O2三种气体的体积比不可能是( )
A. | 5:6:7 | B. | 1:1:1 | C. | 4:8:5 | D. | 8:4:7 |
9.一定质量的钠、钾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体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曲线a为K,b为Na | |
B. | 稀盐酸一定不足量 | |
C. | 投入Na、K一定等质量 | |
D. | 投入Na的物质的量小于K的物质的量 |
8.下列气体溶于括号中的反应液不能形成喷泉的是( )
A. | HCl (水) | B. | NH3(水) | ||
C. | SO2(浓氢氧化钠溶液) | D. | Cl2(饱和食盐水) |
7.发现116号元素R,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其钠盐化学式为Na2R,②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③R是金属元素,④R是非金属元素,⑤其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RO3.( )
A. | ①③⑤ | B. | ②④ | C. | ③⑤ | D. | ②③⑤ |
6.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必要的夹持装置及石棉网已省略)的是( )
A. | 图①用于实验室制乙烯 | |
B. | 图②用于实验室制乙炔并验证乙炔发生氧化反应 | |
C. | 图③用于实验室中石油的分馏 | |
D. | 图④中若A为稀硫酸,B为纯碱(固体),C为苯酚钠溶液,则可验证硫酸、碳酸、苯酚酸性的强弱 |
5.把过量的CO2气体通入到下列物质的溶液中,不变浑浊的是( )
0 167010 167018 167024 167028 167034 167036 167040 167046 167048 167054 167060 167064 167066 167070 167076 167078 167084 167088 167090 167094 167096 167100 167102 167104 167105 167106 167108 167109 167110 167112 167114 167118 167120 167124 167126 167130 167136 167138 167144 167148 167150 167154 167160 167166 167168 167174 167178 167180 167186 167190 167196 167204 203614
A. | Ca(OH)2 | B. | C. | NaAlO2 | D. | Na2Si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