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原子利用率是产物的总质量与全部反应物的总质量之比.以下各物质制取反应中,理论上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A. | 实验室用铜和浓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铜 | |
B. | 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 | |
C. | 工业上利用氮气与氢气制取氨气 | |
D. | 工业上用焦炭还原三氧化二铁制取铁 |
7.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
A | 验证乙炔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 将乙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
B | 检验淀粉水解产物的还原性 | 取少量淀粉溶液,与稀硫酸共热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银镜 |
C | 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 取少量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出现浅黄色色沉淀 |
D | 证明溴乙烷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再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6.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乙醇与浓氢溴酸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 | |
B. | 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2H5+H2O$→_{△}^{稀硫酸}$CH3COOH+C2H5OH | |
C. | 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CH3CHO+2Ag(NH3)2OH$\stackrel{△}{→}$CH3COONH4+2Ag↓+3NH3+H2O | |
D. | 蔗糖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C12H22O11(蔗糖)+H2O$→_{△}^{稀硫酸}$2C6H12O6(果糖) |
4.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SO42-和OH-,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 | ①②③②④ | B. | ④②③②① | C. | ④②①②③ | D. | ③②①②④ |
3.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角度考虑,最角的方法是( )
A. | 铜$\stackrel{浓硝酸}{→}$硝酸铜 | B. | 铜$\stackrel{稀硝酸}{→}$硝酸铜 | ||
C. | 铜$\stackrel{氯气}{→}$氧化铜$\stackrel{硝酸银}{→}$硝酸铜 | D. | 铜$\stackrel{氧气}{→}$氧化铜$\stackrel{硝酸}{→}$硝酸铜 |
2.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分别装有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分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黄绿色 | 白色 | 紫色 | 白色 |
B | 黄绿色 | 橙色 | 紫色 | 黄绿色 |
C | 黄绿色 | 橙色 | 蓝色 | 白色 |
D | 黄绿色 | 橙色 | 蓝色 | 黄绿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20.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 A | B | C | D | E |
原子半径/nm | 0.160 | 0.143 | 0.102 | 0.089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6、-2 | +2 | -2 |
A. | A、B的单质与盐酸反应的速率:B>A | B. | B的氧化物具有两性 | ||
C. | C和E在常温下可发生化学反应 | D. | A和E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
19.带温下,由水电离的c(H+)=1.0×l0-13mol/L的溶液中一定不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0 163954 163962 163968 163972 163978 163980 163984 163990 163992 163998 164004 164008 164010 164014 164020 164022 164028 164032 164034 164038 164040 164044 164046 164048 164049 164050 164052 164053 164054 164056 164058 164062 164064 164068 164070 164074 164080 164082 164088 164092 164094 164098 164104 164110 164112 164118 164122 164124 164130 164134 164140 164148 203614
A. | NH4+ | B. | HCO3- | C. | OH- | D. | F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