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在无色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 NH4+、Fe3+、SO42-、Cl- | B. | Ba2+、K+、OH-、NO3- | ||
C. | Al3+、Cu2+、SO42-、Cl- | D. | Na+、Ca2+、Cl-、NO3- |
分析 酸性溶液中含大量的氢离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则离子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解答 解: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但Fe3+为黄色,与无色不符,故A不选;
B.H+、O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选;
C.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故C不选;
D.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CO2和H2,发生反应:CO2(g)+H2(g)?HCOOH(g),测得平衡体系中CO2的百分含量(CO2%)与反应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理量中,a点大于b点的是 ( )
①正反应速率②逆反应速率③HCOOH(g)的浓度④对应温度时的平衡常数.
①正反应速率②逆反应速率③HCOOH(g)的浓度④对应温度时的平衡常数.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③④ | D. | ②④ |
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失火,应立即用湿布盖灭 | |
B. |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管和锥形瓶都要用待装溶液润洗 | |
C. | 用浓氨水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 |
D. | 测某溶液的pH时,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
11.为探究Ag+与Fe3+氧化性的相关问题,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C)AgCl:1.5×10-4g Ag2SO4:0.796g
(1)甲同学的实验如下:
注: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
①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Ag2SO4.②甲同学得出Ag+氧化了Fe2+的依据是有黑色固体(Ag)生成,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
(2)乙同学为探究Ag+和Fe2+反应的程度,进行实验Ⅱ.
a.按如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发现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
b.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SO4)3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
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①a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3+.
②b中电压表指针逆向偏移后,银为负极(填“正”或“负”).
③由实验得出Ag+和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Ag+?Fe3++Ag.
(3)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Ⅲ不能(填“能”或“不能”)证明Fe3+氧化了Ag,理由是因为Fe(NO3)3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也可能氧化Ag.
②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Ⅳ与Ⅴ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溶液中存在平衡:Fe3++Ag=Fe2++Ag+,且AgCl比Ag2SO4溶解度更小,Cl-比SO42-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验Ⅴ比实验Ⅳ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
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C)AgCl:1.5×10-4g Ag2SO4:0.796g
(1)甲同学的实验如下: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实验Ⅰ | 将2mL 1mol/L AgNO3溶液加入到 1mL 1mol/L FeSO4溶液中 | 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 |
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①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Ag2SO4.②甲同学得出Ag+氧化了Fe2+的依据是有黑色固体(Ag)生成,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
(2)乙同学为探究Ag+和Fe2+反应的程度,进行实验Ⅱ.
a.按如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发现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
b.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SO4)3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
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①a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3+.
②b中电压表指针逆向偏移后,银为负极(填“正”或“负”).
③由实验得出Ag+和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Ag+?Fe3++Ag.
(3)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实验Ⅲ | 将2mL 2mol/L Fe(NO3)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 银镜消失 |
实验Ⅳ | 将2mL1mol/L Fe2(SO4)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 银镜减少,未消失 |
实验Ⅴ | 将2mL 2mol/L FeCl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 银镜消失 |
②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Ⅳ与Ⅴ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溶液中存在平衡:Fe3++Ag=Fe2++Ag+,且AgCl比Ag2SO4溶解度更小,Cl-比SO42-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验Ⅴ比实验Ⅳ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常温常压下,16gO2中含有的氧分子数为NA | |
B. | 1molO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 |
C. | 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NA | |
D. | 1mol/LBaCl2溶液中含有的钡离子数为NA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C2H4和C2H20一定互为同系物 | |
B. | 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缩合,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 | |
C. | 葡萄糖在人体内被氧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 |
D. |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有沉淀析出,再加水沉淀会溶解 |
5.X、Y、Z、W、R、T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常见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ⅥA族;T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2)用“>”或“<”填空:
(3)在加热的条件下单质X可与R的浓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或).
(4)Y及其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沸点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Y的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原因是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大大加强了分子间作用力,从而使水的沸点最高.
(5)在101KPa、25℃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该化合物是的热效应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H).已知Z2O3标准生成焓(△H)为:△H=-399.09kJ/mol,T2O3的标准生成焓(△H)为:△H=-269.70kJ/mol,试写出单质Z和T2O3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Al(s)+Cr2O3(s)=2Cr+Al2O3(s)△H=-129.39kJ/mol.
元素 | 相关信息 |
X | 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 |
Y |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Z | 元素基态原子3p能级只有一个电子 |
W | 与Z位于同周期,能量最高的p 能级电子为半充满 |
R | 单质为黄色固体,常存在于火山喷发口 |
T | 元素基态原子核未成对电子最多 |
(1)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ⅥA族;T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2)用“>”或“<”填空:
第一电离能 | 离子半径 | 离子还原性 | 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 |
W>R | Y>Z | Y<R | X<Z |
(4)Y及其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沸点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Y的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原因是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大大加强了分子间作用力,从而使水的沸点最高.
(5)在101KPa、25℃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该化合物是的热效应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H).已知Z2O3标准生成焓(△H)为:△H=-399.09kJ/mol,T2O3的标准生成焓(△H)为:△H=-269.70kJ/mol,试写出单质Z和T2O3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Al(s)+Cr2O3(s)=2Cr+Al2O3(s)△H=-129.39kJ/mol.
20.甲、乙、丙、丁、戊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去,箭头表示一步转化).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 甲 | 乙 | 丙 | 戊 |
A | NH3 | O2 | NO | H2O |
B | Fe | H2O | H2 | Fe2O3 |
C | Al(OH)3 | NaOH溶液 | NaAlO2溶液 | 过量CO2 |
D | Na2O2 | CO2 | O2 | Na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