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液,n(Cl-)=n(CH3COO-)=0.01mo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分别与足量CaCO3反应时,放出的CO2一样多 | |
B. | 与NaOH完全中和时,醋酸所消耗的NaOH多 | |
C. | 两种溶液的pH相等 | |
D. | 取等体积盐酸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a倍和b倍,溶液的pH相等,则a<b |
分析 这两种酸中都存在c(H+)=c(Cl-)+c(OH-),c(H+)=n(CH3COO-)+c(OH-),所以c(Cl-)=c(CH3COO-)=c(H+)-c(OH-),可知两种溶液的pH相同,由于醋酸为弱酸,不能完全电离,可知醋酸浓度较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n(Cl-)=n(CH3COO-)=0.01mo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等,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醋酸的物质的量难度一定大于盐酸的浓度,
A.pH相等的醋酸和盐酸,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所以等体积等pH的两种酸,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且二者都是一元酸,则放出二氧化碳体积与酸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醋酸放出的二氧化碳多,故A错误;
B.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与NaOH完全中和时,醋酸溶液所消耗的NaOH多,故B正确;
C.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等,pH相等,故C正确;
D.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稀释后电离程度变大,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醋酸的pH小于盐酸,所以加水稀释使仍然pH相同时,醋酸稀释的倍数大,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正确判断两种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等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弱电解质电离特点来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用ωg氢氧化钠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来滴定盐酸,若氢氧化钠中混有碳酸钠,则测得盐酸的浓度是( )
A. | 偏高 | B. | 偏低 | C. | 不变 | D. | 无法判断 |
1.蛇纹石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实验室以蛇纹石为原料制取水合碱式碳酸镁,已知:
实验步骤如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完成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2)检验溶液Ⅱ中是否含有Fe3+的操作与结论是取少量溶液Ⅱ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Ⅱ不含Fe3+;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Ⅱ含有Fe3+
(3)从沉淀混合物B中制取D,应加入一种试剂进行分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Al(OH)3═AlO2-+2H2O,再进行过滤、洗涤、加热(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4)操作②中应控制溶液pH的合理范围是C(填序号).
A.小于1.5 B.1.5~3.3 C.7~8 D.大于9.4
(5)为探究所得的水合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的组成,取样7.28g于装置A的玻璃管中,请按由左-→右顺序将如图乙装置连接好(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C-→B-→A-→B-→D-→B(或D),装置C应盛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如果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3.2g,共放出2.64g CO2气体,则x:y:z=3:1:3.
氢氧化物 | Fe(OH)3 | Al(OH)3 | Mg(OH)2 |
开始沉淀pH | 1.5 | 3.3 | 9.4 |
(1)实验室完成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2)检验溶液Ⅱ中是否含有Fe3+的操作与结论是取少量溶液Ⅱ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Ⅱ不含Fe3+;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Ⅱ含有Fe3+
(3)从沉淀混合物B中制取D,应加入一种试剂进行分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Al(OH)3═AlO2-+2H2O,再进行过滤、洗涤、加热(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4)操作②中应控制溶液pH的合理范围是C(填序号).
A.小于1.5 B.1.5~3.3 C.7~8 D.大于9.4
(5)为探究所得的水合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的组成,取样7.28g于装置A的玻璃管中,请按由左-→右顺序将如图乙装置连接好(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C-→B-→A-→B-→D-→B(或D),装置C应盛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如果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3.2g,共放出2.64g CO2气体,则x:y:z=3:1:3.
18.室温下,将0.1mol•L-1盐酸滴入20mL 0.1mol•L-1氨水中,溶液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点的pH>7,但Kw仍为1.0×10-14 | |
B. | b点所示溶液中C(Cl-)=C(NH4+) | |
C. | C点溶液pH<7,其原因是NH4++H2O?NH3•H2O+H+ | |
D. | d点所示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c(Cl-)>C(NH4+)>C(H+)>C(OH-) |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 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H=-890.3kJ•mol-1 | |
B. |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 |
C. |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NH3•H2O═Mg(OH)2↓+2NH4+ | |
D. | 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3H2O═2Al(OH)3 |
16.下列各项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操作或现象 | 实验目的 |
A | 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
B |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 证明Br-还原性强于Cl- |
C | 将氯化亚铁固体溶于适量蒸馏水中 | 配制FeCl2溶液 |
D | 将混有氯化氢杂质的氯气通过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 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3.某课外小组探究钠、铝、铁、铜单质还原性强弱及其相关化学性质,做了如表实验:
(1)实验1中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实验2中能够判断出铝、铁、铜还原性强弱的现象是铝、铁均产生气泡且铝稍快些,铜不产生气泡.
结论:由实验1、2得出四种金属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Na>Al>Fe>Cu;请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的还原性强于铝Na、Al同属于第三周期Na原子半径大于Al.
(3)为确认实验2反应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再进行实验:
①取Al反应后的溶液逐滴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②一段时间后,取Fe反应后的溶液,检验Fe2+方法正确的是bc.
a.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氯水,溶液变红
b.滴加K3[Fe(CN)6]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
c.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4)在实验2中,铝、铁反应现象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有同学建议再设计一种实验来证明这两种金属的还原性关系,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将铝条插入硫酸亚铁溶液溶液中,溶液颜色变浅,铝条变粗.
(5)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同学为了验证铁与铜的还原性,用铁、铜、导线、烧杯、氯化铁溶液设计了原电池装置.
①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
②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2Fe3++2e-=2Fe2+.
实验1 | 常温时取四种金属少量分别放入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 |
实验2 | 再取少量铝、铁、铜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
(2)实验2中能够判断出铝、铁、铜还原性强弱的现象是铝、铁均产生气泡且铝稍快些,铜不产生气泡.
结论:由实验1、2得出四种金属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Na>Al>Fe>Cu;请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的还原性强于铝Na、Al同属于第三周期Na原子半径大于Al.
(3)为确认实验2反应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再进行实验:
①取Al反应后的溶液逐滴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②一段时间后,取Fe反应后的溶液,检验Fe2+方法正确的是bc.
a.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氯水,溶液变红
b.滴加K3[Fe(CN)6]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
c.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4)在实验2中,铝、铁反应现象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有同学建议再设计一种实验来证明这两种金属的还原性关系,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将铝条插入硫酸亚铁溶液溶液中,溶液颜色变浅,铝条变粗.
(5)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同学为了验证铁与铜的还原性,用铁、铜、导线、烧杯、氯化铁溶液设计了原电池装置.
①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
②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2Fe3++2e-=2Fe2+.
20.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相同的一组物质是( )
①CO ②C2H4 ③CH3CH3 ④NO ⑤CH4 ⑥N2.
①CO ②C2H4 ③CH3CH3 ④NO ⑤CH4 ⑥N2.
A. | ①③④ | B. | ①②⑥ | C. | ③④⑤ | D. | ④⑥ |
1.下列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的是( )
A. | CO2 | B. | NH3 | C. | SO2 | D. | H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