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的水解无关的是( )A. | NaHCO3做发酵粉时加入柠檬酸后效果更好 | |
B. | CaCO3的饱和溶液pH约为9.3 | |
C. | 0.1 mol/L AlCl3溶液中c(Al3+)<0.1 mol/L | |
D. | 加热氯化铁溶液的颜色变深 |
分析 A.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
C.溶液中铝离子水解;
D.加热氯化铁溶液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解答 解:A.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盐类水解无关,故A选;
B.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B不选;
C.溶液中铝离子水解,则0.1 mol/L AlCl3溶液中c(Al3+)<0.1 mol/L,故C不选;
D.加热氯化铁溶液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溶液有色变深,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盐类水解,比较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最能体现氮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
A. | B. | ||||
C. | D. | 1s22s22p3 |
17.不另加试剂,用最简捷的方法来鉴别下列5种物质的溶液:①KOH;②Ba(NO3)2;③CuCl2;④NaCl;⑤MgSO4,被鉴别出的先后顺序为( )
A. | ①⑤②④③ | B. | ①③⑤④② | C. | ③①⑤②④ | D. | ⑤②①③④ |
14.碳和氮是动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元素,向大气中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氮氧化物会造成光化学烟雾,目前,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Ⅰ用活性炭还原法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为:C(s)+2NO(g)?N2(g)+CO2(g).某研究小组向一个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容器容积为3L,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中加入NO和足量的活性炭,在恒温(T℃)条件下反应,测得不同时间(t)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n)如表:
①10min-20min时间内,用v(NO)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2mol/(L•min).
②根据表中数据,计算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56(保留两位小数).
③下列各项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CD
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B.2v(NO)正=v(N2)逆
C.容器内CO2的体积分数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④一定温度下,随着NO的起始浓度增大,则NO的平衡转化率不变(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Ⅱ在3L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CO2(g)?H2O(g)+CO(g),恒温下c(CO)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I如图所示.若在t0时分别改变一个条件,曲线I变成曲线II和曲线III.
①当曲线I变成曲线II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
②当曲线I变成曲线III时,改变的条件及改变条件的变化量分别是增大压强,压强变为原来的1.5.
Ⅰ用活性炭还原法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为:C(s)+2NO(g)?N2(g)+CO2(g).某研究小组向一个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容器容积为3L,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中加入NO和足量的活性炭,在恒温(T℃)条件下反应,测得不同时间(t)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n)如表:
n/mol t/mol | NO | N2 | CO2 |
0 | 2.00 | 0 | 0 |
10 | 1.16 | 0.42 | 0.42 |
20 | 0.80 | 0.60 | 0.60 |
30 | 0.80 | 0.60 | 0.60 |
②根据表中数据,计算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56(保留两位小数).
③下列各项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CD
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B.2v(NO)正=v(N2)逆
C.容器内CO2的体积分数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④一定温度下,随着NO的起始浓度增大,则NO的平衡转化率不变(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Ⅱ在3L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CO2(g)?H2O(g)+CO(g),恒温下c(CO)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I如图所示.若在t0时分别改变一个条件,曲线I变成曲线II和曲线III.
①当曲线I变成曲线II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
②当曲线I变成曲线III时,改变的条件及改变条件的变化量分别是增大压强,压强变为原来的1.5.
1.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稀水溶液中:①HCl ②K2SO4③MgCl2④CuCl2,能生成沉淀的是( )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②④ |
15.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下列反应与Br2+SO2+2H2O=H2SO4+2HBr相比较,水的作用不相同的是( )
A. | 2Na2O2+2H2O=4NaOH+O2↑ | B.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
C. | 2F2+2H2O=4HF+O2 | D. | 4Fe(OH)2+O2+2H2O=4Fe(OH)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