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C、13C和14C互为同位素,他们的放射性可用于考古断代,可测定生物体死亡的年代
B.合成纤维是利用自然界的纤维材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
C.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可以使反应的温度降低,从而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D.碰撞理论和过度态理论是常用的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其中过渡态理论可解释温度、浓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A.C、和质子数同为6,而中子数分别为6、7、8,互为同位素,只有的放射性可用于考古断代,故A错误;
B.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分子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故B错误;
C.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只能改变反应速率,故C正确;
D.过渡态理论不可解释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题目】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废FeCl3蚀刻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 | 得到澄清溶液 | 蚀刻液中一定不含Cu2+ |
B | 将Fe(NO3)2样品溶于H2SO4,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能氧化Fe2+ |
C |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硫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 均有固体析出 |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
D | 葡萄糖溶液与新制Cu(OH)2混合加热 | 生成砖红色沉淀 |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
A.AB.BC.CD.D
【题目】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某溶液中滴加K3 [Fe(CN)6]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Fe2+,Fe3+ |
B | 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 溶液变浑浊 | 酸性:H2CO3>C6H5OH |
C | 向K2Cr2O7的酸性溶液中滴加乙醇 | 橙色溶液变为绿色 |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
D | 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 再加足量盐酸 | 产生白色沉淀 仍有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SO42- |
A.AB.BC.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