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做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应用( )A. | 硫酸洗涤 | B. | 稀盐酸洗涤 | C. | 水洗涤 | D. | 醋酸洗涤 |
分析 硫酸为高沸点酸,不易挥发,盐酸易挥发,用来清洗铂丝无残留,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用盐酸洗涤铂丝,再灼烧至跟酒精灯火焰颜色相同后使用,去除了其它离子的干扰,且HCL受热以后会挥发,无残留,故B正确;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焰色反应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出特色的颜色的想象,此为焰色反应,焰色反应操作:
①洗:用盐酸洗去铂丝表面的杂质
②烧:将铂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于酒精灯颜色一致
③蘸:蘸取试样
④烧:在火焰上灼烧
⑤观:观察火焰颜色(若检验钾要透过钴玻璃观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有七种物质:
①甲烷; ②苯; ③乙烯; ④聚乙烯; ⑤2-丁炔; ⑥环己烷; ⑦邻二甲苯;
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
①甲烷; ②苯; ③乙烯; ④聚乙烯; ⑤2-丁炔; ⑥环己烷; ⑦邻二甲苯;
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
A. | ③⑤ | B. | ③④⑤ | C. | ②③⑤ | D. | ③④⑤⑦ |
9.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 离子半径:Cl-<S2-<As3- | B. | 碱性:Ba(OH)2<Ca(OH)2<KOH | ||
C. | 热稳定性:HCl<HBr<HI | D. | 沸点:AsH3<PH3<NH3 |
6.O3氧化海水中的I-是大气中碘的主要来源,将O3通入稀硫酸酸化的NaI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为探究外界条件对I2生成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三组实验,填写表中的空白处.
(2)为测定生成I2的量,用移液管取20.00mL反应后溶液于锥形瓶中,用 c mol•L-1的Na2S2O3标准液滴定,消耗V mLNa2S2O3溶液.
已知:①H2S2O3是一种弱酸;②2Na2S2O3+I2═Na2S4O6+2NaI
①该滴定实验中除烧杯、锥形瓶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碱式滴定管;
②该实验中可选用淀粉(填物质名称)作指示剂.
③反应后溶液中碘的含量为6.35cV g•L-1.
④甲同学认为在滴定前应微热溶液,以排除溶液中溶解的O3和O2,不然会使滴定结果偏高(填“低”或“高”).
(1)为探究外界条件对I2生成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三组实验,填写表中的空白处.
编号 | 实验目的 | 反应物 | 反应前 溶液的pH | 温度 |
1 | 对照组 | O3+NaI+H2SO4 | 5.2 | 25℃ |
2 | ①探究FeCl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O3+NaI+H2SO4+FeCl2 | 5.2 | ②25℃ |
3 |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O3+NaI+H2SO4 | ③5.2 | 5℃ |
已知:①H2S2O3是一种弱酸;②2Na2S2O3+I2═Na2S4O6+2NaI
①该滴定实验中除烧杯、锥形瓶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碱式滴定管;
②该实验中可选用淀粉(填物质名称)作指示剂.
③反应后溶液中碘的含量为6.35cV g•L-1.
④甲同学认为在滴定前应微热溶液,以排除溶液中溶解的O3和O2,不然会使滴定结果偏高(填“低”或“高”).
1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根据乙烯、乙酸、乙醇性质类比,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①可燃烧 ②可跟溴水加成 ③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跟NaHCO3溶液反应 ⑤可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①可燃烧 ②可跟溴水加成 ③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跟NaHCO3溶液反应 ⑤可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 | ①③ | B. | ③⑥ | C. | ④⑤ | D. | ⑥ |
10.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序号 | 氧化剂 | 还原剂 | 其他反应物[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
① | Cl2 | FeBr2 | / | Fe3+、Br2 | |
② | KClO3 | 浓盐酸 | / | Cl2 | |
③ | KMnO4 | H2O2 | H2SO4 | O2 | Mn2+ |
A. | 由表中①组的信息可知通入Cl2的量不同,氧化产物可能不同 | |
B. | 反应①中,当只有少量Cl2时,反应可表示为Cl2+Fe2+═Fe3++2Cl- | |
C. | 表中②组反应的还原产物是KCl,电子转移数目是6e- | |
D. | 表中③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3H2O2+6H+═2Mn2++4O2↑+6H2O |
11.元素X与Y结合,分别形成分子式XY、XY2、X3Y4的三种化合物,在与固定质量的Y元素的化合反应中,X的各质量的简单比为( )
A. | 1:2:4 | B. | 2:1:3 | C. | 3:4:2 | D. | 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