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Ⅰ、实验室里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无水CuCl2,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2)B瓶盛放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填名称),其作用是除去HCl;C瓶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填名称),其作用是干燥Cl2
(3)实验开始时,应首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结束应先熄灭D处的酒精灯;
(4)写出D处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Cl2$\frac{\underline{\;\;△\;\;}}{\;}$CuCl2
Ⅱ、(1)若制备饱和氯水,图2吸收装置中最佳的选择是④;
(2)用滴管将新制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褪去.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两种:①氯水显酸性,NaOH溶液被中和而褪色;②氯水中的HClO将酚酞氧化而褪色.请你帮他设计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  论
向已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溶液变红假设①成立
溶液不变红假设②成立

分析 Ⅰ、(1)A为制备氯气装置,装置A中反应为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根据化合价变化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制纯净干燥的氯气,要除去混在氯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除去氯化氢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水用浓硫酸;
(3)该实验是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所以首先应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还要继续通一会儿氯气;
(4)D处管内反应为铜与氯气生成氯化铜;
Ⅱ、(1)氯气的溶解度不大,不需要防倒吸,氯气易挥发据此分析;
(2)利用继续滴加碱的方法来设计实验,若红色恢复说明酸碱中和使碱减少,若红色不恢复,则说明是次氯酸的作用.

解答 解:(1)A为制备氯气装置,装置A中反应为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备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可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去氯气气体中的氯化氢,所以B瓶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作用是除去HCl,制备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除去,所以C瓶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Cl2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浓硫酸;干燥Cl2
(3)该实验是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所以首先应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还要继续通一会儿氯气,所以实验结束应先熄灭D处的酒精灯
故答案为:气密性;D;
(4)D处管内反应为铜与氯气生成氯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u+Cl2$\frac{\underline{\;\;△\;\;}}{\;}$CuCl2
故答案为:Cu+Cl2$\frac{\underline{\;\;△\;\;}}{\;}$CuCl2
Ⅱ、(1)①氯气溶解度不大,易挥发,故①不选;
②氯气的溶解度不大,不需要防倒吸,所以不用B装置,故②不选;
③装置密封,气体难以通入,故③不选;
④氯气易挥发,④装置能加大氯气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氯气的吸收,故④选;
故答案为:④;
(2)因次氯酸漂白后的溶液再加NaOH溶液不会恢复颜色,则继续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若红色恢复说明酸碱中和使碱减少,若红色不恢复,则说明是次氯酸的作用,设计的实验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向已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溶液变红①成立
溶液不变红②成立

故答案为:向已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溶液变红;溶液不变红.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的理解、物质的制备与性质,难度中等,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注意事项:1、必须用浓盐酸,稀盐酸不反应.2、为了减少制得的氯气中氯化氢的含量,所以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浓盐酸具有挥发性.3、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残留的氯气,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4、尾气吸收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少,吸收不完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某小组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实验步骤及记录如下:
Ⅰ.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 为T1
Ⅱ.静置恒温后测量温度为T2
Ⅲ.分别加入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T3
得到下表的数据:
 温度
试剂
 T1/℃ T2/℃ T2/℃
 Ha2CO2 23.3 20.0 23.7
 HaCO2 18.5 20.0 20.8
回答下列问题:
(1)NaHCO3溶于水显碱性,其原因是HCO3-+H2O?H2CO3+OH-(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根据试题后的附表判断:步骤Ⅰ中Na2CO3、NaHCO3固体能否全部溶解是(填“是”或“否”).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Na2CO3固体溶于水放热,NaHCO3固体溶于水吸热(填“放热”或“吸热”).
(4)甲同学分析上述数据得出: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应该增加一个实验,并补做如下实验:向 盛 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5)结合上述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不能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C.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
(6)丙同学为测定一份NaHCO3和Na2CO3混合固体中NaHCO3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C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若按A方案进行实验,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frac{84b}{31a}$×100%(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附表:溶解度表
 温度
溶解度
 10℃ 20℃ 30℃ 40℃
 Ha2CO2 12.5g 21.5g 39.7g 40.g
 HaHCO2 8.1g 9.6g 11.1g 12.7
12.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2.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冷凝(水蒸气和草酸),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而干扰CO2的检验.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如图所示的部分装置进行实验.
①乙组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F→D→G→H→D→I.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CuO;I中集气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CO.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H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丙组同学欲进一步证明产物CO能否与Na2O2反应.从A~J中选用装置进行实验,最简单的装置接口连接顺序是:A→B→F→J(盛Na2O2的干燥管);实验后用J中的固体进行验证的方法是:取丁中的固体,滴加足量稀硫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发生了反应;否则,未发生反应(可另选试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