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与之伴生的二氧化硫(SO2)和酸雨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国采用的控制方法是电厂烟气脱硫.烟气脱硫的原理是利用碱性物质吸收并固定酸性的二氧化硫,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Ⅰ、钠碱循环法脱硫技术.
(1)此法是利用Na2SO3溶液可脱除烟气中的SO2.Na2SO3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OH-+SO2═SO32-+H2O.
(2)NaOH溶液吸收SO的过程中,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表:
n(SO32-):n(HSO3-) | 91:9 | 1:1 | 9:91 |
pH | 8.2 | 7.2 | 6.2 |
②当溶液呈中性时,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字母):bc.
a.c(Na+)=c(SO32-)+c(HSO3-)+c(H2SO3)
b.c(Na+)>c(HSO3-)>c(SO32-)>c(H-)=c(OH-)
c.c(Na+)=2c(SO32-)+c(HSO3-)
Ⅱ、石灰石脱硫法
此法是以石灰石为原料通过系列反应将硫元素以CaSO4的形式固定,从而降低SO2的排放.但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又会与CaSO4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脱硫效率.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aSO4 (s)+CO (g)?CaO(s)+SO2 (g)+CO2 (g)△H=218.4kJ•mol-1(反应Ⅰ)
CaSO4(s)+4CO(g)?CaS(s)+4CO2(g)△H2=-175.6kJ•mol-1 (反应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反应Ⅰ、Ⅱ写出CaSO4(s)与CaS(s) 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3CaSO4 (s)+CaS(s)=4CaO(s)+4SO2 (g)△H=1049.2kJ•mol-1.
(2)对于气体参与的反应,表示平衡常数 Kp时用气体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该气体物质的量浓度c(B),则反应Ⅰ的Kp=$\frac{P(C{O}_{2})×P(S{O}_{2})}{P(CO)}$ (用表达式表示).
(3)假设某温度下,反应Ⅰ的速率(v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2),则下列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B.
(4)图2为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反应体系中CO初始体积百分数与平衡时固体产物中CaS质量百分数 的关系曲线.则降低该反应体系中产生的SO2生成量的措施有AB.
A、向该反应体系中投入生石灰 B、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控制较低的反应温度
C、降低CO的初始体积百分数 D、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分析 Ⅰ、(1)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2)①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HSO3-越多,酸性越强,则电离生成氢离子;②吸收液呈中性时,溶质为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电离与水解的程度相等,结合电荷守恒解答;
Ⅱ、(1)根据盖斯定律结合已知方程式进行解答,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表示平衡常数Kp时用气体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该气体物质的量的浓度c(B),可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书写,平衡常数等于气体生成物浓度幂之积除以气体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3)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结合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大小之间的关系判断;
(4)由反应Ⅰ可知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低温下不利于生成二氧化硫.
解答 解:Ⅰ、(1)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OH-+SO2═SO32-+H2O,
故答案为:2OH-+SO2═SO32-+H2O;
(2)①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溶液呈酸性,HSO3-越多,酸性越强,是因为溶液中存在:HSO3?SO32-+H+; HSO3-+H2O?H2SO3+OH-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酸;溶液中存在HSO3-?H++SO32-,HSO3-+H2O?H2SO3+OH-,显酸性是因其电离大于其水解;
②吸收液呈中性时,溶质为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电离与水解的程度相等,
a.由电荷守恒可知,c(H+)+c(Na+)═2c(SO32-)+c(HSO3-)+c(OH-),中性溶液则c(H+)═c(OH-),则c(Na+)═2c(SO32-)+c(HSO3-),c(SO32-)≠c(H2SO3),故a错误;
b.SO32-+H2O?HSO3-+OH-,HSO3-?H++SO32-,亚硫酸两步水解,则离子浓度为c(Na+)>c(HSO3-)>c(SO32-)>c(H+)=c(OH-),故b正确;
c.由电荷守恒可知,c(H+)+c(Na+)═2c(SO32-)+c(HSO3-)+c(OH-),中性溶液则c(H+)═c(OH-),则c(Na+)═2c(SO32-)+c(HSO3-),故c正确;
故答案为:bc;
Ⅱ、(1)CaSO4 (s)+CO (g)?CaO(s)+SO2 (g)+CO2 (g)△H=218.4kJ•mol-1(反应Ⅰ)
CaSO4(s)+4CO(g)?CaS(s)+4CO2(g)△H2=-175.6kJ•mol-1 (反应Ⅱ)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Ⅰ×4-反应Ⅱ)得:3CaSO4 (s)+CaS(s)=4CaO(s)+4SO2 (g)△H=1049.2kJ•mol-1,
故答案为:3CaSO4 (s)+CaS(s)=4CaO(s)+4SO2 (g)△H=1049.2kJ•mol-1;
(2)由题意可知,平衡常数等于气体生成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浓度幂之积除以气体反应物一氧化氮浓度幂之积,所以反应Ⅰ的Kp=$\frac{P(C{O}_{2})×(S{O}_{2})}{P(CO)}$,
故答案为:$\frac{P(C{O}_{2})×(S{O}_{2})}{P(CO)}$;
(3)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则A、D错误;反应Ⅰ的速率(v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2),则反应Ⅱ的活化能较小,则C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4)A.向该反应体系中投入生灰石,可使更多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故A正确;
B.由反应Ⅰ可知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低温下不利于生成二氧化硫,则应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控制较低的反应温度,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降低CO的初始体积百分数,减小CaS的质量分数,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故C错误;
D.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利于二氧化硫的减少,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解原理、离子浓度定性比较,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概念理解和计算应用,图象分析方法等,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反应后溶质组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及盐的水解原理在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中的应用方法.
x | y | |
A | 通入A气体 | B的转化率 |
B | 加入催化剂 | A的体积分数 |
C | 增大压强 |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
D | 升高温度 |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①微粒半径:S2->Cl>S>F
②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
③离子还原性:S2->Cl->Br->I-
④氧化性:Cl2>S>Se>Te
⑤酸性:H2SO4>HClO4
⑥非金属性:F>Cl>S.
A. | ②④⑥ | B. | ①③④ | C. | 只有① | D. | 只有⑥ |
A. | 做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时,剩余的钠不能再放入原试剂瓶 | |
B. | 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 |
C. | 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 |
D. | 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定管吸出多余液体 |
A. | 1L 0.1 mol/L NaHCO3溶液中含有HCO3-数目为0.1NA | |
B. | 常温常压下,7.0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 | |
C. | 50mL 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为0.46NA | |
D. | 1 mol Fe与足量稀HNO3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NA |
A. | NH4+ | B. | NH2- | C. | NH3 | D. | Na+ |
A. |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 |
B. |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C. |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C的百分含量增加 | |
D. | 混合气体密度的变化情况不可以作为判断反应是否再次达平衡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