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五种非0族元素组成了某化合物M,其中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元素原子最外层p能级比s能级多一个电子,C、D元素同主族且原子序数D为C的二倍,E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n-1)dn+6ns1.下列关于M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若化合物M其原子个数比为14:4:5:1:1,则其化学式为[Cu(NH3)4]SO4•H2O | |
B. | 若该化合物为配合物,则E离子给出孤对电子 | |
C. | C元素与D元素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还原性的分子的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 | |
D. | DC42-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
分析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五种非0族元素组成了某化合物M,其中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C、D元素同主族且原子序数D为C的二倍,则C为O、D为S;B元素原子最外层p能级比s能级多一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3,原子序数小于氧,故B为N元素;E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n-1)dn+6ns1,则n=4,故E为Cu,据此解答.
解答 解: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五种非0族元素组成了某化合物M,其中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C、D元素同主族且原子序数D为C的二倍,则C为O、D为S;B元素原子最外层p能级比s能级多一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3,原子序数小于氧,故B为N元素;E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n-1)dn+6ns1,则n=4,故E为Cu.
A.若化合物M中A、B、C、D、E原子个数比为14:4:5:1:1,则其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故A正确;
B.若该化合物为配合物,铜离子提供空轨道,故B错误;
C.C元素与D元素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还原性的分子为SO2,分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2+$\frac{6-2×2}{2}$=3,的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故C正确;
D.SO42-中孤电子对数为$\frac{6+2-2×4}{2}$=0,价层电子对数为4+0=4,故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涉及配合物、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空间构型等,推断元素为解题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一定温度下,反应2H2O(l)═2H2(g)+O2(g)的△H>0△S>0 | |
B. | 水解反应NH4++H2O?NH3•H2O+H+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 |
C. | 对于反应2H2O2═2H2O+O2↑,加入MnO2或升高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 | |
D. | AgCl悬浊液中存在平衡:AgCl(s)?Ag+(aq)+Cl-(aq),往其中加入少量NaCl晶体,平衡逆向移动,Ksp减小 |
8.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SO2是形成酸雨的元凶,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某实验小组采集酸雨
样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测定该样品pH,得到了如下数据:
①分析酸雨样品pH变化的主要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H2SO3+O2═2H2SO4;
②酸雨可导致下列哪些危害abd(填字母代号).
a.腐蚀建筑物 b.破坏农作物 c.造成洪涝灾害 d.使土壤、湖泊酸化
(2)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及其化合物扮演着重要角色.
①实验室用于盛放碱性试剂的试剂瓶不用磨口玻璃塞.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iO2+2OH-═SiO32-+H2O;
②教材中有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的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Na2SiO3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不再滴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请据此回答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与实验b作对照,证明起防火作用的是Na2SiO3而不是水.
(3)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发现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①汽车点火启动时产生的尾气是NO污染的主要来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N2+O2$\frac{\underline{\;放电\;}}{\;}$2NO;
②把NO气体压缩到1.01×107Pa,并加热到一定温度,发现气体压强迅速下降.当压强降至原来的$\frac{2}{3}$时,压强不再改变.已知,其中一种气体产物为N2O,则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3NO=N2O+NO2.
(1)SO2是形成酸雨的元凶,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某实验小组采集酸雨
样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测定该样品pH,得到了如下数据:
时间(h) | 开始 | 8 | 16 | 24 | 32 | 40 | 48 |
pH | 5.0 | 4.8 | 4.5 | 4.3 | 4.2 | 4.0 | 4.0 |
②酸雨可导致下列哪些危害abd(填字母代号).
a.腐蚀建筑物 b.破坏农作物 c.造成洪涝灾害 d.使土壤、湖泊酸化
(2)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及其化合物扮演着重要角色.
①实验室用于盛放碱性试剂的试剂瓶不用磨口玻璃塞.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iO2+2OH-═SiO32-+H2O;
②教材中有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的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Na2SiO3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不再滴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编号 | 实验 | 现象 |
a | 放入蒸馏水 | 木条燃烧 |
b |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 木条不燃烧 |
(3)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发现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①汽车点火启动时产生的尾气是NO污染的主要来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N2+O2$\frac{\underline{\;放电\;}}{\;}$2NO;
②把NO气体压缩到1.01×107Pa,并加热到一定温度,发现气体压强迅速下降.当压强降至原来的$\frac{2}{3}$时,压强不再改变.已知,其中一种气体产物为N2O,则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3NO=N2O+NO2.
5.已知:①向KClO3晶体中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②向NaI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③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实验①证明KClO3具有还原性 | |
B. | 实验②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
C. | 实验③说明KI被氧化 | |
D. | 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ClO3->Cl2>I2 |
12.已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
所用稀盐酸浓度为1.00mol•L-1、2.00mol•L-1,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mL.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2)实验①记录如下:
①计算在30-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v(HCl)=0.056mol/(L•s).(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即0~10S、10~20S、20~30S、30~40S、40~50S、…)为40~50s,可能原因是反应放热;
③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90~100s,可能原因是盐酸浓度降低.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落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
A.蒸馏水B.CuCl2溶液C.NaCl溶液
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AC(填相应字母).
所用稀盐酸浓度为1.00mol•L-1、2.00mol•L-1,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mL.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 | T/K | 锌规格 | 盐酸浓度/mol•L-1 | 实验目的 |
① | 298 | 粗颗粒 | 2.00 | (Ⅰ)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Ⅱ)实验①和 ③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Ⅲ)实验①和 ④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
② | 298 | |||
③ | 308 | |||
④ | 298 |
时间(S)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氢气体积(mL) | 16.8 | 39.2 | 67.2 | 224 | 420 | 492.8 | 520.8 | 543.2 | 554.4 | 560 |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即0~10S、10~20S、20~30S、30~40S、40~50S、…)为40~50s,可能原因是反应放热;
③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90~100s,可能原因是盐酸浓度降低.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落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
A.蒸馏水B.CuCl2溶液C.NaCl溶液
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AC(填相应字母).
2.下列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将钠粒投入CuSO4溶液中:2Na+Cu2+═Cu+2Na+ | |
B. | 将NaHSO4溶液滴加到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Ba2++OH-+H++SO42-═BaSO4↓+H2O | |
C. | 硫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铁溶液:S2-+2Fe3+═2Fe2++S↓ | |
D. | 将少量醋酸加入到NaAlO2溶液中:CH3COOH+AlO2-+H2O═CH3COO-+Al(OH)3↓ |
9.下列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 H+、Ba2+、ClO-、SO42- | B. | Fe3+、H+、SO42-、I- | ||
C. | Cu2+、NO3-、HCO3-、OH- | D. | K+、Ba2+、NO3-、Cl- |
6.金属铝在高温条件下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的置换反应称为铝热反应.铝热反应可以应用在生产上,如焊接钢轨等.某教科书对“铝热反应”实验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白光”,“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
现已知:Al、Fe的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
(2)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一种验证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凝固后的固体中有单质铁的最简单物理方法:用磁铁,若能吸引则可验证产物中有Fe.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凝固后的固体中含有单质铝.请填写下列表格:
现已知:Al、Fe的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 Al | Fe |
熔点(℃) | 660 | 1535 |
沸点(℃) | 2467 | 2750 |
(2)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一种验证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凝固后的固体中有单质铁的最简单物理方法:用磁铁,若能吸引则可验证产物中有Fe.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凝固后的固体中含有单质铝.请填写下列表格:
所用试剂 | NaOH溶液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取少许熔融物,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有气泡产生,证明熔融物中有金属铝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7.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分别为X,Y和Z,已知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三种元素可组成为X3YZ4型的化合物 | |
B. | 三种元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 |
C. | X和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 |
D. | Y元素形成的单质可能是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