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变色B. SO2漂白草编制品
C. 木炭使红棕色的NO2气体褪色D. 淀粉遇碘变蓝色
【答案】C
【解析】
A、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变色,是由于CO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酸,使石蕊试液显红色,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SO2漂白草编制品是由于SO2能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木炭使红棕色的NO2气体褪色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
D、淀粉遇碘变蓝色,是碘与淀粉发生的化学变化,D错误。
答案选C。
【题目】用如图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对应的装置和试剂均正确的是( )
Ⅲ收集气体 | Ⅰ中试剂a,b | Ⅱ中试剂c | Ⅳ中试剂d | |
A | SO2 | 稀硫酸与铜片 | 浓硫酸 | NaOH溶液 |
B | Cl2 |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 | 饱和氯化钠溶液 | NaOH 溶液 |
C | HBr | 浓硫酸与溴化钠 | 浓硫酸 | 水 |
D | CO | 甲酸与浓硫酸 | 浓硫酸 | 酸性KMnO4溶液 |
A. AB. BC. CD. D
【题目】现有三个反应:
反应① Fe(s)+H2O(g)FeO(s)+H2(g) △H1 平衡常数为K1
反应② CO(g)+H2O(g)H2(g)+CO2(g) △H2 平衡常数为K2
反应③ Fe(s)+CO2 (g)FeO(s)+CO(g) △H3 平衡常数为K3
在不同温度下,部分K1、K2的值如下:
T/℃ | 700 | 800 |
K1 | 2.38 | 2.56 |
K2 | 0.80 |
(1)K1的表达式为________;根据反应①、②、③推导出K1、K2、K3的关系式K3=______。
(2)要使反应①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右移,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填字母)
A.缩小容器体积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E.设法减少H2的量 F.设法减少FeO的量
(3)800℃时,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维持恒温,发生反应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 0 | 2 | 4 | 6 |
n(CO)/mol | 1.20 | 0.90 | 0.80 | |
n(H2O)/ mol | 0.60 | 0.20 |
①反应在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O)=________________;
②800℃时,K2的值为_______________;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4)由以上信息推断反应③正反应方向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题目】钴的某些化合物与铁的化合物性质相似,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钴的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探究草酸钴的热分解产物
(1)为探究草酸钴的热分解产物,按气体流动方向,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E→_____。
(2)能验证分解产物中有CO的实验现象是_____。
(3)取3.66g CoC2O42H2O于硬质玻璃管中加热至恒重,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g,球形干燥管增重0.88g。则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
Ⅱ探究Co(OH)2的还原性及Co(OH)3的氧化性
取A装置所得固体溶解于稀H2SO4中得到粉红色溶液,备用。
已知试剂颜色:CoSO4溶液(粉红色),Co(OH)2(粉红色),Co(OH)3(棕褐色)。
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分析 | |
实验1 | 取少许粉红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moL﹣1NaOH溶液,生成粉红色沉淀并将该沉淀分成两份 | |
实验2 | 取一份实验1中所得的粉红色沉淀,加入3%的H2O2溶液,粉红色沉淀立即变为棕褐色。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 |
实验3 | 向实验2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滴加浓盐酸固体逐渐溶解,并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②_____ |
实验4 | 取另一份实验1中所得的粉红色沉淀滴加浓盐酸,粉红色沉淀溶解,未见气体生成。 | 酸性条件下,Cl2、Co(OH)2、Co(OH)3的氧化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