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是一种集洗涤、漂白、杀菌于一体的氧系漂白剂.某兴趣小组制备过碳酸钠的实验方案(图1)和装置示意图如图2:
图1

已知:主反应:2Na2CO3 (aq)+3H2O2 (aq)?2Na2CO3•3H2O2 (s)△H<0
副反应:2H2O2=2H2O+O2↑,50℃时2Na2CO3•3H2O2 (s) 开始分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原因是制备过碳酸钠是放热反应,防止分解,其措施有冷水浴、磁力搅拌和缓慢滴加H2O2溶液.
(2)在滤液X中加入适量NaCl固体可析出过碳酸钠,原因是增大钠离子浓度、降低产品的溶解度(盐析作用或醇析作用).
(3)步骤③中选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的目的是洗去水份,利于干燥.
(4)下列物质中,会引起过碳酸钠失效的有BD.

A.NaHCO3            B.MnO2                                                   图2
C.Na2SiO3           D.Na2SO3
(5)过碳酸钠产品中往往含有少量碳酸钠,可用重量法测定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其操作步骤:取样品溶解→加入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需要直接测定的物理量有:样品的质量m1g、沉淀的质量m2g(用字母表示并注明其含义).产品中过碳酸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frac{314({m}_{1}-\frac{106{m}_{2}}{197})}{102{m}_{1}}$.

分析 双氧水和碳酸钠混合控制温度发生反应2Na2CO3 (aq)+3H2O2 (aq)?2Na2CO3•3H2O2(s),静置过滤得到固体2Na2CO3•3H2O2,滤液中含有双氧水,将固体洗涤、干燥得到较纯净的2Na2CO3•3H2O2
(1)温度过高时过碳酸钠分解导致其产率过低;反应温度较低,控制温度可迁移苯与硝酸反应的温度控制方法;还可以搅拌冷却;让反应速率减小,缓慢滴加H2O2溶液;
(2)钠离子浓度越大,碳酸钠的溶解度越小;
(3)过碳酸钠难溶于乙醇,水和乙醇互溶;
(4)过碳酸钠相当于带结晶双氧水的碳酸钠,具有双氧水的性质,催化剂、还原性物质易促进过碳酸钠反应而导致失效;
(5)沉淀法测定过碳酸钠质量分数需要称量样品质量和沉淀质量,列方程计算过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得到过碳酸钠质量分数.

解答 解:双氧水和碳酸钠混合控制温度发生反应2Na2CO3 (aq)+3H2O2 (aq)?2Na2CO3•3H2O2(s),静置过滤得到固体2Na2CO3•3H2O2,滤液中含有双氧水,将固体洗涤、干燥得到较纯净的2Na2CO3•3H2O2
(1)制备过碳酸钠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温度过高会导致过碳酸钠分解,从而降低其产率;
反应温度较低,控制温度可迁移苯与硝酸反应的温度控制方法,即水浴法;搅拌也可以控制温度,所以还可用磁力搅拌的方法;让反应速率减小控制温度,所以可用缓慢滴加H2O2溶液的方法,
故答案为:制备过碳酸钠是放热反应,防止分解;冷水浴;磁力搅拌;缓慢滴加H2O2溶液; 
(2)加入氯化钠固体或无水乙醇,钠离子浓度增大,降低了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故答案为:增大钠离子浓度、降低产品的溶解度(盐析作用或醇析作用);
(3)无水乙醇能和水互溶,且极易挥发,所以选用无水乙醇洗涤,所以其目的是:洗去水份,利于干燥,
故答案为:洗去水份,利于干燥;
(4)过碳酸钠相当于带结晶双氧水的碳酸钠,具有双氧水的性质,催化剂、还原性物质易促进过碳酸钠反应而导致失效,二氧化锰能作双氧水的催化剂、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碳酸氢钠和硅酸钠都不与过碳酸钠反应,所以能引起过碳酸钠失效的是二氧化锰和亚硫酸钠,故选BD;
(5)实验过程中直接测定的物理量为样品的质量m1g、沉淀的质量m2g,沉淀物质的量=$\frac{{m}_{2}g}{197g/mol}$=$\frac{{m}_{2}}{197}$mol,设过碳酸钠物质的量为x,含有的碳酸钠物质的量为y,依据碳元素守恒得到2x+y=$\frac{{m}_{2}}{197}$,
314x+106y=m1
x=$\frac{{m}_{1}-\frac{{m}_{2}×106}{197}}{102}$;
过碳酸钠质量分数=$\frac{{m}_{1}-\frac{{m}_{2}×106}{197}}{102}$mol×314g/mol÷m1g=$\frac{314({m}_{1}-\frac{106{m}_{2}}{197})}{102{m}_{1}}$,
 故答案为:样品的质量m1g、沉淀的质量m2g; $\frac{314({m}_{1}-\frac{106{m}_{2}}{197})}{102{m}_{1}}$.

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侧重考查分析、计算及知识迁移、基本操作能力,难点是过碳酸钠质量分数的计算,灵活运用原子守恒解答,(4)利用知识迁移方法解答即可,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苹果“生锈”(新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逐渐变深)的原因进行探讨(注:题中所述颜色变化均已做过对比实验,不会因试剂本身而产生干扰).
[查阅资料]鲜苹果中营养物质的含量(mg/100g):蛋白质200-400,铁0.1-0.3,总糖1300-1500,并含有多酚及黄酮类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
[提出假设]苹果“生锈”的可能原因:
假设1:由所含铁元素被氧化生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而形成;
假设2:由所含多酚被氧化而形成:
假设3:可能由所含铁元素和所含多酚被氧化共同形成.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取所得苹果汁进行以下实验:
(1)经测定,鲜苹果汁的pH为3.48.
(2)观察,苹果汁呈黄色,加入少许某不能与盐酸反应的黑色颗粒,果汁的颜色明显变浅.将果汁分为4份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3)第一份滴加少许KSCN溶液,未见红色,加入适量H2O2,仍未见红色,充分加热,液体的颜色反而变为无色,同时有气泡产生,再滴入少许FeCl2溶液,液体变为红色.
(4)第二份滴加足量溴水,有少量沉淀生成,静置后,倾出上层液体,固体经洗涤后成白色,在倾出的上层液体中滴加少许KSCN溶液,也未见红色,再滴入少许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液体呈棕黄色.
(5)第三份加入少许稀HNO3,充分加热,试管中出现红棕色气体,液体的颜色明显变深,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但仍比加入HNO3前深,再滴加少许KSCN溶液,液体变为红色.
(6)配制相同体积的与(5)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液体颜色相近的FeCl3溶液,滴加与(5)中等量的KSCN溶液,溶液的红色比(5)中明显深许多.另取一只苹果,灼烧成灰,加入稀HCl充分搅拌后,取所得液体,滴入KSCN溶液,液体变为红色.
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3:可能由所含铁元素和所含多酚被氧化共同形成;
(2)完成操作1所用仪器的名称是研钵,经操作2后,所得苹果汁仍很浑浊,所作的处理是重复过滤,测定鲜苹果汁pH时所用的仪器或用品是pH计;
(3)处理苹果汁时所加的黑色颗粒可能是活性炭;
(4)实验(3)体现了H2O2的哪些性质(要求写两点)强氧化性(或漂白性)、不稳定性;
(5)通过实验(4)可推测,苹果中含有哪类物质多酚;实验中设置加入CCl4的目的是证明加入的Br2已经足量;
(6)对比实验(3)和实验(5),你能得出的结论是硝酸的氧化性强于过氧化氢;对比实验(5)和实验(6),说明苹果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7)实验(5)中试管中出现红棕色气体的可能原因是(要求写两点)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被苹果中还原性物质还原为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8)通过实验,你认为苹果中的“铁”以何种形式存在苹果中Fe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