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配合物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uSO4溶液呈天蓝色是因为含有[Cu(H2O)4]2+ |
B.魔术表演中常用一种含硫氰化铁配离子的溶液来代替血液 |
C.[Ag(NH3)2]+是化学镀银的有效成分 |
D.除去硝酸银溶液中的Ag+,可向其中逐滴加入氨水 |
D
解析试题分析:A、水合铜离子呈天蓝色,正确;B、硫氰化铁配离子是配合物,Fe3+是中心离子、SCN-是配体,正确;C、银氨离子中Ag+是中心离子,NH3是配体,正确;D、Ag+与少量氨水生成氢氧化银沉淀、与过量氨水生成[Ag(NH3)2]+,错误。
考点: 配位化合物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0.1 mol·L-1的NaI溶液:K+、H+、SO42-、NO3- |
B.0.1 mol·L-1的NaHCO3溶液:K+、Na+、NO3-、Cl- |
C.0.1 mol·L-1 FeCl3溶液:K+、Na+、ClO-、Cl- |
D.0.1 mol·L-1的氨水:Cu2+、Na+、SO42-、NO3- |
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能使石蕊试液呈蓝色的溶液:Na+、I-、Cl-、NO3- |
B.含大量Fe3+的溶液:NH4+、Na+、Cl-、SCN- |
C.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Ca2+、NH4+、HCO3-、Cl- |
D.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L的溶液:K+、AlO2-、Br-、Cl- |
在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Na+、K+、OH-、Cl- | B.Na+、Cu2+、SO42-、NO3- |
C.Mg2+、Na+、SO42-、Cl- | D.K+、Na+、NO3-、CO32- |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铜粉:Fe3++Cu=Fe2++Cu2+ |
B.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HCO3和Ca(OH)2溶液混合:HCO3-+Ca2++OH-=CaCO3↓+H2O |
C.水玻璃中通入过量CO2:SiO32-+2CO2+2H2O=H2SiO3(胶体)+2HCO3- |
D.少量S0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Ca2++2ClO-+SO2+H2O=CaSO3↓+2HClO |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Na+3H+=2Na++H2↑ |
B.Na+H2O=Na++OH-+H2↑ |
C.2Na+2H2O=2Na++2OH-+H2↑ |
D.2Na+2H2O=2Na++O2↑+2H2↑ |
一定能在下列溶液中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加入铝粉有气体放出的溶液中:Na+、NH4+、NO3-、Cl- |
B.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溶液中:Mg2+、NH4+、SO42-、Na+ |
C.pH=0.3的溶液中:Na+、Al3+、SO42-、CO32- |
D.存在较多H+、SO42-、NO3-的溶液中:Al3+、CH3COO-、Cl-、K+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硫氢化钠的水解:HS-+H2O === S2-+H3O+ |
B.Fe(OH)3溶于氢碘酸中:Fe(OH)3+3H+=== Fe3++3H2O |
C.钢铁发生吸氧腐蚀的负极反应式:O2+4e-+2H2O === 4OH- |
D.碳酸氢铵溶液中滴入少量烧碱溶液:HCO3-+OH-=== CO32-+H2O |
(16分)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Cl2,此外还含Fe2+、Fe3+和Mn2+等杂质离子。以卤块为原料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
查阅资料得下表相关数据:
表1: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 表2: 原料价格表 | |||
物质 | 开始沉淀 | 沉淀完全 | 物质 | 价格(元/吨) |
Fe(OH)3 | 2.7 | 3.7 | a.漂液(含25.2%NaClO) | 450 |
Fe(OH)2 | 7.6 | 9.6﹡ | b.双氧水(含30%H2O2) | 2400 |
Mn(OH)2 | 8.3 | 9.8 | c.烧碱(含98%NaOH) | 2100 |
Mg(OH)2 | 9.6 | 11.1 | d.纯碱(含99.5%Na2CO3) | 600 |
若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且生产成本较低,请根据上表提供的资料回答:
(1)流程中加入的试剂X、Y、Z最佳选择依次是表2中的 (选填试剂编号)。
(2)步骤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步骤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
(3)步骤③控制pH=9.8的目的是 。
(4) 若在实验室进行步骤⑥的灼烧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是铁三脚、酒精喷灯、 和
泥三角。
(5)在探究Mg(OH)2溶解性的实验中,发现向装有少量Mg(OH)2浊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
NH4Cl晶体,充分振荡后溶液会变澄清,请用化学平衡的原理解释浊液变澄清的原
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