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28g N2含有的氮原子数目为NA | |
B. | 常温常压下,22.4L Cl2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 | |
C. | 1molNa变为Na+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NA | |
D. | 1L 1mol•L-1K2CO3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NA |
分析 A、求出氮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氮气中含2mol氮原子来分析;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C、根据反应后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来分析;
D、求出碳酸钾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碳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来分析.
解答 解:A、28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1mol氮气中含2mol氮原子,即为2NA个,故A错误;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22.4L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故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个,故B错误;
C、反应后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1mol钠失去1mol电子,即NA个,故C正确;
D、碳酸钾的物质的量n=CV=1mol/L×1L=1mol,而1mol碳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即2NA个,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作用制氯气的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HCl和参加反应的HCl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 1:1 | B. | 2:1 | C. | 1:2 | D. | 任意比 |
10.下列比较正确的是( )
A. | 酸性:H2CO3>H2SiO3>H3PO4 | B. | 碱性:CsOH>Ba(OH)2>Ca(OH)2 | ||
C. | 热稳定性:H2O>HF>NH3>HCl | D. | 氧化性:Ag+<Cu2+<H+<Fe2+ |
20.小明家中收集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 | 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
B. | 铝制容器既耐酸又耐碱 | |
C. | 铝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 |
D. | 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层金属铝的作用 |
4.非金属元素H、C、N、O、S、Cl能形成的化合物种类很多,单质及化合物的用途很广泛,完成下列各题.
(1)①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CS2的晶体类型为分子 晶体,其C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
②CH3OH在常温下为液态,沸点高于乙烷的主要原因是甲醇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乙烷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2)Cl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液氯储存区贴有的说明卡如下(部分):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泄漏处理”中NaHSO3溶液的作用HSO3-+Cl2+H2O═SO42-+2Cl-+3H+.
②若液氯泄漏后遇到苯,在钢瓶表面氯与苯的反应明显加快,原因是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铁,对氯与苯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③将Cl2通入适量KOH溶液中,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KClO3.当溶液中c(Cl-):c(ClO-)=11:1时,则c(ClO-):c(ClO3-)比值等于$\frac{1}{2}$
(3)室温时,向100mL 0.1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 NaOH溶液,得到的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Na+)>c(SO42-)>c(NH4+)>c(OH-)=c(H+).
(1)①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CS2的晶体类型为分子 晶体,其C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
②CH3OH在常温下为液态,沸点高于乙烷的主要原因是甲醇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乙烷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2)Cl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液氯储存区贴有的说明卡如下(部分):
危险性 | |
储运要求 | 远离金属粉末、氨、烃类、醇类物质;设置氯气检测仪 |
泄漏处理 | NaOH、NaHSO3溶液吸收 |
包装 | 钢瓶 |
②若液氯泄漏后遇到苯,在钢瓶表面氯与苯的反应明显加快,原因是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铁,对氯与苯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③将Cl2通入适量KOH溶液中,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KClO3.当溶液中c(Cl-):c(ClO-)=11:1时,则c(ClO-):c(ClO3-)比值等于$\frac{1}{2}$
(3)室温时,向100mL 0.1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 NaOH溶液,得到的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Na+)>c(SO42-)>c(NH4+)>c(OH-)=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