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溴乙烷与少量乙醇的混合物加水除去乙醇的方法,原理类似于溴水中加四氯化碳萃取溴
B.中和滴定实验中,如用于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C.由稀构成的原电池,溶液中加入适量能提高电池放电效率
D.蛋白质与氨基酸遇到双缩脲试剂均会出现紫玫瑰色现象
【答案】D
【解析】
A、溴乙烷与少量乙醇的混合物加水除去乙醇以及溴水中加四氯化碳萃取溴的原理都是萃取原理,故A正确;
B、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待测液溶质的物质的量以及标准液的体积,故B正确;
C、稀构成的原电池,溶液中加入适量,氧化性的电极电位上升了,所以能提高电池放电效率,故C正确;
D、氨基酸遇到双缩脲试剂不会出现紫玫瑰色现象,而蛋白质能使双缩脲试剂变色,故D错误;
故选D。
【题目】时,用浓度为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的二种酸HX、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数据编号 | NaOH加入的体积 | 溶液的pH | |
① | 0 | 3 | 1 |
② | a | 7 | |
③ | x | y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两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
B.由表中数据可估算出
C.HY和HX混合,
D.上述②反应后的HY溶液中:
【题目】为研究铁盐与亚硫酸盐之间的反应,某研究小组利用孔穴板进行了实验探究:
小组记录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开始时 | 5min后 | 3天后 | |
实验I |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比II、III中略浅 | 与开始混合时一致 | 溶液呈黄色,底部出现红褐色沉淀 |
实验II |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 | 红褐色明显变浅 | 溶液呈黄绿色 |
实验III |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 | 红褐色变浅,比II中深 | 溶液呈黄色 |
(1)测得实验所用0.4mol/L FeCl3溶液及Fe(NO3)3溶液pH均约为1.0。两溶液均呈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开始混合时,实验I中红褐色比II、III中略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5min后实验II、III中溶液红褐色变浅的原因,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IV:分别取少量5min后实验I、II、III中溶液,加入2滴铁氰化钾溶液,发现实验II、III中出现蓝色沉淀,实验I中无明显变化。根据实验IV的现象,结合化学用语解释红褐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针对5min后实验III中溶液颜色比实验II中深,小组同学认为可能存在三种因素:
①Cl- 可以加快Fe3+与S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___________;
③NO3- 在酸性环境下代替Fe3+氧化了SO32-,同时消耗H+,使Fe3+水解出的Fe(OH)3较多。
通过实验V和实验VI进行因素探究:
实验操作(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 | 5min后的现象 | |
实验V | 在2mL pH=1.0的0.4mol/L Fe(NO3)3溶液中溶解约___________固体,再加入2滴0.4mol/L Na2SO3溶液 | 溶液的红褐色介于II、III之间 |
实验VI | 在2mL pH=1.0的稀硝酸中溶解约0.19g NaNO3固体,再加入2滴0.4mol/L Na2SO3溶液。向其中滴入少量BaCl2溶液 | 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因素①和因素②均成立,因素③不明显。请将上述方案填写完整。
(5)通过上述实验,以下结果或推论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Fe3+与SO32-同时发生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且水解反应的速率快,等待足够长时间后,将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
b.浓度为1.2 mol/L的稀硝酸在5min内不能将Fe2+氧化
c.向pH大于1的稀硝酸中加入少量Ba(NO3)2,使其完全溶解,可用来检验实验I的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SO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