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为了探究化学能和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装置中,不能证明“锌和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Ⅲ.
(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
①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可能是放热反应;(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理由是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化学反应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硝酸铵或氯化铵等.
分析 (1)装置Ⅰ和Ⅱ都可以分别通过右边装置中液面变化、是否有气泡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装置Ⅲ是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使锥形瓶中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据此判断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
(3)M溶于水放出热量,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则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试剂.
解答 解:(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Ⅲ;
(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3)①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可能是放热反应;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化学反应;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后导致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证明M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
故答案为:硝酸铵或氯化铵等.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探究反应热效应的常用方法,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实验的评价和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和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事实 | 理论解释 |
A | 稀硫酸能导电 | H2SO4为离子化合物 |
B | HBr的酸性强于HCl的酸性 | Br的非金属性比Cl强 |
C | K3C60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 | K3C60中含有离子键 |
D | HF的沸点高于HCl | F的非金属性比Cl强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 |
B. | C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NH3是电解质 | |
C. | 干冰升华这一过程中,△S<0 | |
D. | Na2SO4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CH3COOH溶液强 |
14.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 将煤粉碎,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可以有效加快煤燃烧的速率 | |
B. | 空气过量有利于煤充分燃烧,因此鼓入空气的量越多约好 | |
C. | 可以用在煤中加入生石灰,减少SO2气体的排放 | |
D. | 煤的气化可以使煤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水煤气等 |
12.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K+、Cu2+、SO42-、Cl- | B. | Na+、K+、CO32-、Cl- | ||
C. | Na+、K+、NO3-、HCO3- | D. | Na+、NH4+、OH-、SO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