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蛋白质、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
B. |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 |
C. | 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含Fe3+的食物 | |
D. | 生活中常见的酚醛树脂由苯酚和乙醛通过聚合反应得到 |
分析 A、淀粉、蛋白质、纤维素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油脂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糖类中的单糖、双糖等也是小分子;
B、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由于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故NaHCO3在溶液中析出;
C、铁离子为重金属离子,可以使人中毒;
D、酚醛树脂的制取发生的是缩聚反应.
解答 解:A、淀粉、蛋白质、纤维素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油脂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故A错误;
B、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NaHCO3的晶体析出,故B正确;
C、铁离子为重金属离子,可以使人中毒,所需的微量元素指的是元素,不是离子,故C错误;
D、酚醛树脂的制取发生的是缩聚反应,不是加聚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侯氏制碱法原理、微量元素、酚醛树脂的制取等,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氨的合成是最重要的化工生产之一.
(1)工业上可用甲烷与水反应得到合成氨用的H2: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g)+H2O(g)$\frac{\underline{\;高温\;}}{\;}$CO(g)+3H2(g)△H4,已知有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
则△H4=(a+3c-b)kJ•mol-1(用a、b、c表示)
(2)在2个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同温度下、使用相同催化剂分别进行反应:3H2(g)+N2(g)$?_{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g),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反应达到平衡时有关数据为:
①甲容器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t=5min(填“>”、“<”或“=”,下同);乙容器达到平衡时N2的浓度c=3mol•L-1.
②图2中虚线为该反应在使用催化剂条件下,关于起始N2与H2投料比和H2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图.当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时,用实线画出不使用催化剂情况下H2平衡转化率的示意图.
(1)工业上可用甲烷与水反应得到合成氨用的H2: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g)+H2O(g)$\frac{\underline{\;高温\;}}{\;}$CO(g)+3H2(g)△H4,已知有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
则△H4=(a+3c-b)kJ•mol-1(用a、b、c表示)
(2)在2个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同温度下、使用相同催化剂分别进行反应:3H2(g)+N2(g)$?_{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g),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反应达到平衡时有关数据为:
容 器 | 甲 | 乙 |
反应物投入量 | 3mol H2、2mol N2 | 6mol H2、4mol N2 |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 t | 5 |
平衡时N2的浓度(mol•L-1) | 3 | c |
②图2中虚线为该反应在使用催化剂条件下,关于起始N2与H2投料比和H2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图.当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时,用实线画出不使用催化剂情况下H2平衡转化率的示意图.
7.有关Na2CO3和NaHCO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Na2CO3和NaHCO3均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 |
B. | NaHCO3比Na2CO3热稳定性强 | |
C. | 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作用时,产生的气体质量相同 | |
D. | Na2CO3俗名小苏打,NaHCO3俗名纯碱,其溶液均显碱性 |
14.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常温下,2LpH=12的氨水中含有OH-数目为0.02NA | |
B. | 氯碱工业中,外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0.3NA时产生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4.48L | |
C. | 标准状况下,11.2LCH3Cl中非极性共价键数目等于2.0NA | |
D. | 一定条件下,1molI2和0.2molH2混合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4NA |
4.“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 | 煤炭、石油、潮汐能 | B. | 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 ||
C. |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 D. | 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
11.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现象如表所示:由此判断这四个电极对应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
( )
装置 | CuSO4溶液 | 稀硫酸 | 稀硫酸 |
现象 |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大 | b极有气泡 c极无明显现象 |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
A. | d>a>b>c | B. | b>c>d>a | C. | a>b>c>d | D. | a>b>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