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CH3CH=CH2+CO+H2$\stackrel{一定条件}{→}$CH3CH2CH2CHO$→_{Nia△}^{H_{2}}$CH3CH2CH2CH2OH;
CO的制备原理:HCOOH$→_{△}^{浓H_{2}SO_{4}}$CO↑+H2O,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1).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b的作用是安全瓶防倒吸; C中盛装的试剂是NaOH溶液.
(2)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填序号).
①足量饱和Na2SO3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3)如图所示装置工作时均与H2有关.
①图2所示装置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42--e-=MnO4-.
②图3所示装置中,通入H2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
③某同学按图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玻璃管内固体物质冷却后,溶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入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该同学据此得出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O和H2.该结论不严密(填“严密”或“不严密”),你的理由是2Fe3++Fe=3Fe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分析 (1)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生成的CO中含有甲酸、水,可用氢氧化钠除去甲酸,用浓硫酸干燥;
(2)溶液中有水,所以先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用品红检验二氧化硫,并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最后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①阳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②根据氢氧燃料碱性电池中,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③根据反应现象知,溶液中没有铁离子,原因是部分铁未被氧化,导致剩余的铁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
解答 解:(1)甲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通过加热脱水即生成CO,由于甲酸易挥发,产生的CO中必然会混有甲酸,所以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甲酸,可以利用C装置NaOH溶液吸收甲酸,又因为甲酸易溶于水,所以必需防止液体倒流,即b的作用是安全瓶防倒吸,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CO.为了使产生的气体能顺利的从发生装置中排出,就必需保持压强一致,因此a的作用是保持恒压,
故答案为:安全瓶防倒吸; NaOH溶液;
(2)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褪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检验CO2可以石灰水,检验水蒸气可以无水CuSO4,所以在检验这四种气体必需考虑试剂的选择和顺序,只要通过溶液,就会产生水蒸气,因此先检验水蒸气;然后检验SO2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溶液,最后检验CO2和丙烯,因此顺序为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故答案为: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3)①阳极上锰酸根离子失电子生成高锰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MnO42--e-=MnO4-.
故答案为:MnO42--e-=MnO4-;
②氢氧燃料碱性电池中,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反应式为H2-2e-+2OH-=2H2O.
故答案为:H2-2e-+2OH-=2H2O;
③铁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根据反应现象知,该反应中部分铁未参加反应导致剩余的铁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
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所以说不严密,
故答案为:不严密; 2Fe3++Fe=3Fe2+.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合成方案的设计、电化学知识,题目难度中等,综合性较强,答题时注意把握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明确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易错点是氢氧燃料电池中电极的判断.
A. | 如果没有试管夹,可以临时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 | |
B. | 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时,可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扑灭,不能用水泼灭 | |
C. | 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 |
D. | 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20%~30%的NaOH溶液 |
A. | 在常温常压下,11.2L氯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 |
B. | 常温常压下,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A | |
C. | 1mol/L CuSO4溶液中含有NA个SO42- | |
D. | 在电解水实验中,每生成1molH2,就有4NA个电子发生转移 |
A. |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 |
B. |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 |
C. | 如果浓H2SO4沾到皮肤上,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 |
D. | 如果少量酒精失火燃烧,可用湿抹布盖灭火焰 |
A. | NH3+HCl═NH4Cl | B. | Fe+CuSO4═FeSO4+Cu | ||
C. | Cl2+2FeCl2═2FeCl3 | D. | 2H2O═2H2↑+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