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NO2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汽油、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分析 A、酸性氧化物是指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是不成盐氧化物;
B、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
C、电解质是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
D、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解答 解:A、SO2、SiO2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酸性氧化物,NO2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还有其他物质生成,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稀豆浆属于胶体、硅酸是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B错误;
C、烧碱是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冰醋酸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是弱电解质、四氯化碳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汽油属于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氨水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所以均为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物分类,分散系的区分,电解质的判断,混合物的物质组成,题目较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CO$\stackrel{催化剂}{→}$2CO2+N2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s012345
c(NO)/mol•L-11.00×10-34.50×10-42.50×10-41.50×10-41.00×10-41.00×10-4
c(CO)/mol•L-13.60×10-33.05×10-32.85×10-32.75×10-32.70×10-32.70×10-3
请回答:以下各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1)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0(填写“>”、“<”、“=”).
(2)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度v(N2)=1.875×10-4mol/L•s.
(3)假设在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CD.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4)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T/℃NO初始浓度/
mol•L-1
CO初始浓度/
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2801.20×10-35.80×10-382
2801.2×10-35.8×10-3124
3501.2×10-35.8×10-3124
①请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表中的Ⅱ、Ⅲ两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见答题纸)
4.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左右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①镁条除去氧化膜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稀盐酸中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除去氧化膜的铝条投入稀盐酸中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
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砂纸,试管,试管夹,①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烧杯,镊子,小刀,玻璃片,②滤纸等.
(3)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填A~F)
①的化学方程式Mg+2H2O$\frac{\underline{\;\;△\;\;}}{\;}$Mg(OH)2+H2↑,
②的离子方程式S2-+Cl2=2Cl-+S↓.
(4)实验结论:第3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