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常温下,现有0.1 mol/L的NH4HCO3溶液,pH=7.8。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c(NH)+c(NH3·H2O)=c(HCO)+c(CO)+c(H2CO3)
B.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时NH和HCO浓度逐渐减小
C.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Kb(NH3·H2O)>Ka1(H2CO3)
D.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HCO)>c(NH)>c(NH3·H2O)>c(CO)
【答案】B
【解析】
A、碳酸氢铵溶液中,N元素与C元素符合1:1的关系,所以根据元素守恒有c(NH4+)+c(NH3·H2O)=c(HCO3-)+c(CO32-)+c(H2CO3),正确;
B、根据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的碱性增强,氢氧根离子先与铵根离子反应,使铵根离子浓度逐渐减小,而碳酸氢根离子稍增大后又逐渐减小,错误;
C、因为0.1mol/L的NH4HCO3溶液,pH=7.8,溶液呈碱性,说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程度,根据越弱越水解,所以常温下Kb(NH3·H2O)>Ka1(H2CO3),正确;
D、根据图像中pH=9时曲线的高低判断,此时溶液中粒子的浓度关系是c(HCO3-)>c(NH4+)>c(NH3·H2O)>c(CO32-),正确;
答案选B。
【题目】某实验小组研究KI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
实验序号 | Ⅰ | Ⅱ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紫色褪去,溶液变为棕黄色 | 紫色溶液迅速变为棕褐色悬浊液,然后沉淀消失,溶液变为棕黄色 |
资料:i. MnO4— 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ii. 酸性条件下氧化性: KMnO4>KIO3>I2 。
(1)实验1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________。
(2)实验小组继续对实验II反应中初始阶段的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①经检验,实验II初始阶段I— 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实验现象a”为________。
②黑色固体是________。
③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在“紫色清液”中存在IO3-:________。
④写出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3)探究实验II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I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
(4)实验反思:KI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过程中,所得产物成分与________有关(写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