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活性氧化锌是一种多功能性的新型无机材料,其颗粒大小约在1-100纳米.某化工冶金研究所采用湿化学法(NPP-法)制备纳米级活性氧化锌,可用各种含锌物料为原料,采用酸浸出锌,经过多次净化除去原料中的杂质,然后沉淀获得碱式碳酸锌,最后焙解获得活性氧化锌,化学工艺流程如下:

(1)通过焰色反应(填操作名称)可以检验流程中滤液2中含有Na+
(2)若上述流程图中Na2CO3溶液的pH=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该溶液中c(Na+)+c(H+)=c(CO32-)+c(HCO3-)+c(OH-
B.该溶液中c(Na+)+c(H+)>c(CO32-)+2c(HCO3-)+c(OH-
C.该溶液中c(Na+)=2c(CO32-)+2c(HCO3-)+2c(H2CO3
D.若将该溶液稀释至100倍,则pH=10.
(3)“溶解”后得到的酸性溶液中含有Zn2+、SO42-,另含有Fe2+、Cu2+等杂质.取0.5L该溶液先加入Na2CO3(填“Na2CO3”或“H2SO4”)调节溶液的pH至5.4,然后加入适量KMnO4,Fe2+转化为Fe(0H)3,同时KMnO4转化为MnO2.经检测溶液中Fe2+的浓度为0.009mol•L-1,则该溶液中至少应加入0.0015mol KMnO4

分析 由实验流程可知,含锌物料为原料,采用硫酸浸出锌,过滤除杂,得到滤液中含锌离子,与加入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最后焙解获得活性氧化锌.
(1)Na的焰色为黄色,以此检验;
(2)pH=12的Na2CO3溶液,n(Na)=2n(C),c(OH-)=0.01mol/L,溶液显碱性,结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分析选项;
(3)Fe2+、Cu2+等杂质,均可与碳酸钠反应;适量KMnO4将Fe2+转化为Fe(OH)3,由电子守恒计算.

解答 解:由实验流程可知,含锌物料为原料,采用硫酸浸出锌,过滤除杂,得到滤液中含锌离子,与加入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最后焙解获得活性氧化锌.
(1)Na的焰色为黄色,则检验溶液中含有Na+,常用焰色反应,故答案为:焰色反应;
(2)pH=12的Na2CO3溶液,由化学式可知,n(Na)=2n(C),
A.该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为:c(Na+)+c(H+)=2c(CO32-)+c(HCO3-)+c(OH-),故A错误;
B.该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CO32-)+c(HCO3-)+c(OH-),碳酸钠溶液中CO32-水解溶液显碱性,c(CO32-)>c(HCO3-),则c(Na+)+c(H+)>c(CO32-)+2c(HCO3-)+c(OH-)正确,故B正确;
C.该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n(Na)=2n(C):c(Na+)=2c(CO32-)+2c(HCO3-)+2c(H2CO3),故C正确;
D.若将该溶液稀释至100倍,水解平衡正向进行,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小于100倍,则pH>10,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3)溶解后得到酸性溶液,要调节溶液的pH至5.4,需要升高pH,故应加入Na2CO3,Fe2+的浓度为0.009mol•L-1,则
n(Fe2+)=0.009 mol/L×0.5L=0.0045mol,由电子得失守恒,则n(KMnO4)=$\frac{0.0045mol}{7-4}$=0.0015 mol,故答案为:Na2CO3;0.0015.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艺流程的理解、阅读获取信息能力、对操作步骤的分析评价、物质的分离提纯、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等,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Ni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电镀、触媒和纺织品染色等.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法以含镍废催化剂为原料来制备NiSO4•7H2O.已知某化工厂的含镍催化剂主要含有Ni,还含有Al、Fe的单质及氧化物,其他不溶杂质.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
沉淀物开始沉淀完全沉淀
Al(OH)33.85.2
Fe(OH)32.73.2
Fe(OH)27.69.7
Ni(OH)27.19.2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c中需使用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漏斗、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为蒸发皿.
(2)“碱浸”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2H2O═2AlO2-+3H2↑,Al2O3+2OH-═2AlO2-+H2O.
(3)“酸浸”时所加入的酸是H2SO4(填化学式).酸浸后,经操作a分离出固体①后,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金属离子是Ni2+、Fe2+
(4)在40℃左右,用6%的H2O2能氧化Fe2+此外,还常用NaClO3作氧化剂,在较小的pH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一种浅黄色的黄铁矾钠[Na2Fe6(SO44(OH)12]沉淀而把铁除去.图是温度-pH值与生成的沉淀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是黄铁矾钠稳定存在的区域(已知25℃时,Fe(OH)3的Ksp=2.64×10-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选填序号).

A.FeOOH中铁为+2价
B.若在25℃时,用H2O2氧化Fe2+,再在pH=4时除去铁,此时溶液中c(Fe3+)=2.64×10-29
C.用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氧化Fe2+离子方程式为:6Fe2++ClO3-+6H+═6Fe3++Cl-+3H2O
D.工业生产中温度常保持在85~95℃生成黄铁矾钠,此时水体的pH约为1.2~1.8
(5)操作b调节pH的范围为3.2-7.1.
(6)产品晶体中有时会混有少量绿矾(FeSO4•7H2O),其原因可能是H2O2的用量不足(或H2O2失效)、保温时间不足导致Fe2+未被完全氧化造成的.
13.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溴苯和溴乙烷.
已知:溴乙烷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沸点为38.4℃,熔点为-119℃.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好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②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苯和液溴,向锥形瓶中加入乙醇至稍高于进气导管口处,向U型管中加入蒸馏水封住管底,向水槽中加入冰水.
③将A装置中的纯铁丝小心向下插入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
④点燃B装置中的酒精灯,用小火缓缓对锥形瓶加热10分钟.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请写出A装置中所发生的A:+Br2$\stackrel{Fe}{→}$+HBr.
(2)简述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具体做法(不包括D)组装好装置后,在U型右边导管口连接一个管带有胶管的玻璃导管,将导管放入水面下,加热烧瓶,若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后导管内有一段水柱产生,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C装置中U型管内部用蒸馏水封住管底的作用是溶解吸收溴化氢气体,防止溴化氢及产物逸出污染环境.
(4)反应完毕后,U型管内液体分层,溴乙烷在下(填:上或下)层.
(5)为证明溴和苯的上述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该学生用装置D代替装置B、C直接与A相连重新操作实验.
①装置D的锥形瓶中,小试管内的液体是苯(或四氯化碳)(任填一种符合题意试剂的名称),其主要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溴蒸气.
②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任填一种符合题意试剂的名称)硝酸银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若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有淡黄色沉淀产生(或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0.Na2S2O3可以用作氰化物的解毒剂,工业上常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反应原理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工业原理制备Na2S2O3,实验装置如图1:
Ⅰ.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按如图示加入试剂.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先向C中烧瓶加入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再向A中烧瓶滴加浓H2SO4
(3)待Na2S和Na2CO3完全消耗后,结束反应.过滤C中混合物,滤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填写操作名称)、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Ⅱ.[探究与反思]
(1)装置D的作用是检验装置C中SO2的吸收效率,则D中试剂是品红或溴水或KMnO4溶液,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D中溶液颜色很快褪去.
(2)实验制得的Na2S2O3•5H2O样品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S2O32?+2H+=S↓+SO2↑+H2O
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3)为减少装置A中生成的Na2SO4的量,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对原有实验步骤(2)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操作是先向A中烧瓶滴加浓硫酸,产生的气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向C中烧瓶加入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Ⅲ.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W 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 0mol•L-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反应原理为2S2O32?+I2═S4O62?+2I-
(1)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2,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18.10mL.产品的纯度为(设Na2S2O3•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M)$\frac{3.62×10{\;}^{-3}M}{W}$×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