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乙烯(C2H4)、乙酸(C2H4O2)和甲醛(CH2O)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 27% | B. | 28% | C. | 54% | D. | 无法计算 |
分析 乙烯(C2H4)、乙酸(C2H4O2)和甲醛(CH2O)中C、H原子数目之比均为1:2,故混合物中C、H元素质量之比为12:2=6:1,根据氧元素质量分数计算C、H元素总质量分数,结合碳元素、H氢元素质量之比进而计算碳元素质量分数.
解答 解:乙烯(C2H4)、乙酸(C2H4O2)和甲醛(CH2O)中C、H原子数目之比均为1:2,故混合物中C、H元素质量之比为12:2=6:1,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则混合物中C、H元素总质量分数为1-37%=63%,故混合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63%×$\frac{6}{1+6}$=54%,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计算,难度不大,关键是根据化学式确定C、H元素质量之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5.深圳市场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入空白处,若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填写).
1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盖好玻璃塞;
b.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c.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回收得到四氯化碳,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是步骤b后,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产品标准 | GZ5461 |
产品等级 | 一级 |
配 料 |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
碘含量(以I计) | 20~50mg/kg |
1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盖好玻璃塞;
b.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c.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回收得到四氯化碳,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是步骤b后,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16.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晶体硅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 B. | 过氧化钠可作潜水艇中的供氧剂 | ||
C. | 氢氟酸可用来刻蚀玻璃 | D. | 漂白粉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 |
2.已知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②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③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④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①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②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③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④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9.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 )
A. | 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 | B. | 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 ||
C. | 判断过程的方向 | D. | 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
1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分子式为C5Hl2O并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6种 | |
B. | 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苯和甲苯 | |
C. |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个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3:1 | |
D. | 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银氨溶液和碘水检验淀粉溶液是否是部分发生水解 |
6.某500mL溶液中含0.1mol Fe2+、0.2mol Fe3+,加入0.2mol铁粉,待Fe3+完全还原后,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 )
A. | 0.4 mol•L-1 | B. | 0.6 mol•L-1 | C. | 0.8 mol•L-1 | D. | 1.0 mol•L-1 |
3.如图中C%表示某反应物在体系中的百分含量,v表示反应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反应时间.图(A)为温度一定时,压强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图(B)为压强一定时,在不同时间C%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同时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 )
A. | 4NH3(g)+5O2(g)?4NO(g)+6H2O(g)△H=-808.7kJ/mol | |
B. | N2O3(g)?NO2(g)+NO(g)△H=+41.8kJ/mol | |
C. | 3NO2(g)+H2O(l)?2HNO3(l)+NO(g)△H=-261.3kJ/mol | |
D. | CO2(g)+C(s)?2CO(g)△H=+171.4kJ/mol |
4.下列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 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 |
B. | 棕红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 |
C. |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 |
D. | FeCl3溶液的配制需先将固体FeCl3溶解在盐酸中,再加水稀释到相应浓度 |